燕公楼下繁华树,一日遥看一百回。
羽盖梦馀当昼立,缟衣风急过墙来。
洛阳路不容春到,南国花应为客开。
今日岂堪簪短发,感时伤旧意难裁。

望燕公楼下李花

诗人眼中春日美景与内心感慨交织

  1. 诗歌原文
    燕公楼下繁华树,一日遥看一百回。
    羽盖梦余当昼立,缟衣风急过墙来。
    洛阳路不容春到,南国花应为客开。
    今日岂堪簪短发,感时伤旧意难裁。

  2. 词语解析

  • 燕子:古称“燕”为燕子,常用以象征春天的到来或离别之情。
  • 繁华:指城市中繁华景象,此处形容楼前繁花似锦。
  • 羽盖:古代官吏出行所乘,象征尊贵地位。
  • 缟衣:白色衣服,此处指穿着白服的行人。
  • 洛阳:古都,此处泛指春天不适宜的地方。
  • 南国:指南方地区,这里特指远方他乡。
  • 簪发:古代妇女将头发梳成髻后用簪子固定,表示已婚或成年。
  • 感时伤旧意:感慨时光流逝、怀念过去。
  1. 诗句赏析
    首句“燕公楼下繁华树”描绘了燕公楼下繁花似锦的景象,象征着春天的到来。次句“羽盖梦余当昼立”,则通过梦境和现实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留恋。第三句“缟衣风急过墙来”通过描写行人匆匆而过的景象,增添了诗句的动感和紧迫感。
    第四句“洛阳路不容春到”则转折至一种无奈的情绪,表达了诗人对于不能在家乡享受春天的遗憾。最后一句“感时伤旧意难裁”则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诗人不仅感叹时光易逝,更深深怀念过去的时光和逝去的朋友。

  2. 历史背景
    宋代是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文人墨客常常借景抒情,表达个人情感。陈与义作为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其作品多反映了时代变迁和个人情感的复杂性。这首诗的创作,可能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诗人因故人远行而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怀旧与哀愁的作品。

  3. 艺术特色
    陈与义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精湛的语言技巧著称。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诗人通过具体景物的描绘,巧妙地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使读者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此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富有诗意和深度。

  4. 社会影响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其艺术成就和情感表达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诗人在创作中都会受到陈与义的启发,学习他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这首诗也因其独特的情感表达而广为传颂,成为研究宋代诗歌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5. 文化价值
    这首诗不仅是陈与义个人情感的真实记录,更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反映。它展示了宋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人们对于春天、故乡和过往友人的思念。这种情感的普遍性和深刻性,使得这首诗具有跨越时代的文化价值,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望燕公楼下李花》不仅是一首诗词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古代诗词的独特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