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野人家,柴扉傍水斜。
僧分晨钵笋,客共午瓯茶。
燕户添新土,蛛丝罥落花。
悠然便终日,惟此送年华。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诗句:
- 寂寂野人家,柴扉傍水斜。
- 僧分晨钵笋,客共午瓯茶。
- 燕户添新土,蛛丝罥落花。
- 悠然便终日,惟此送年华。
译文:
野家的寂静,柴门斜倚在溪边。
僧人分享早餐中的竹笋,客人共享中午的茶。
燕子筑巢增添新泥土,蜘蛛缠绕掉落的花瓣。
悠闲自在度过每一天,只有这些陪伴我度过时光。
注释:
- 野家:指偏僻的农家,没有受到城市文明污染的地方。
- 柴扉:用木制成的门,通常是用木头削成板条后交叉固定在门框上做成的门扇,也称作“柴栅”。这里的“柴扉傍水斜”形容的是农家门前靠着水流的倾斜木门。
- 僧分晨钵笋:僧人在清晨分享食物给来拜访的人,这里的“晨钵笋”指的是僧人早晨分享的新鲜竹笋。
- 客共午瓯茶:客人在中午时一起享用的茶。这里的“午瓯茶”指的是中午时候一起品尝的茶。
- 燕户:燕子建的巢穴。
- 蛛丝:蜘蛛结的网。
- 悠然:心情舒畅的样子。
- 送年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磨掉岁月。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逸者在春天野外的生活情景。首句“寂寂野人家”,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愿望。第二句“柴扉傍水斜”则形象地描绘了农家的简朴生活,以及诗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第三句“僧分晨钵笋”,展现了僧侣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他们共同分享美食的情景。第四句“客共午瓯茶”,反映了客人之间互相交流、共度时光的温馨氛围。
最后两句“燕户添新土,蛛丝罥落花”则是对周围环境细节的观察和描写,通过这些生动的细节,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赞美。而尾句“悠然便终日,惟此送年华”则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即诗人在这片宁静的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和生命的真谛,享受着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日子,让岁月静静地流逝。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自然画卷,传达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