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褐营身足,茅茨置榻宽。
食非依漂母,菜不仰园官。
小蹇鞍鞯黑,羸僮骨相酸。
丹青能写此,千载尚传观。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寓成都时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描述了作者的贫困生活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望。

首句“布褐营身足”,意为穿着破旧的衣服,勉强维持生计。这里的“布褐”指的是粗布衣裳,而“营身”则表示为了生计而努力工作。这句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悬殊,许多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忍受贫困。

颔联“茅茨置榻宽”,描绘了作者简陋的住所。这里用“茅茨”指代草庐或简易居所,而“置榻宽”则表示居住的空间宽敞。这句诗表达了作者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仍然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乐观。

颈联“食非依漂母,菜不仰园官。”意味着作者的饮食来源并不稳定,有时候甚至要靠乞讨来解决温饱问题。这里的“漂母”指的是曾经帮助过他的那位老妇人,而“园官”则是指官府的公职人员。这句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中贫苦百姓的生活困境和无助感。

尾联“小蹇鞍鞯黑,羸僮骨相酸。”描绘了作者身体上的消瘦和憔悴。这里的“蹇鞍鞯”指代坐骑的鞍子和缰绳等装备,而“羸僮”则是指体弱多病的孩子。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和家人生活的艰辛和担忧。

最后一句“丹青能写此,千载尚传观。”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这里的“丹青”指的是绘画艺术,而“写此”则表示通过绘画来记录这些生活点滴。这句诗表达了作者虽然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但仍希望通过艺术创作来记录和传承这段历史。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寓成都时的一首代表作。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现状,表达了他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诗中的关键词“布褐”、“茅茨”、“漂母”、“园官”、“蹇鞍鞯”、“羸僮”等都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当时的贫困生活和内心世界。同时,通过对艺术创作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希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