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扫尽天如水,十里疏钟到野堂。
窗纸月明人不睡,屋茅霜冷夜初长。
归休固已师沮溺,承学犹能陋汉唐。
安得子孙常念此,不妨世世业耕桑。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共四句。
首联“浮云扫尽天如水,十里疏钟到野堂。”写诗人在夜深人静时刻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那声音清脆悦耳,传得老远。诗人以浮云扫尽,天如水来描绘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意境;以“十里疏钟”来烘托出钟声的悠扬,表现了诗人的心境。
颔联“窗纸月明人不睡,屋茅霜冷夜初长。”写诗人看到明月高悬,月光皎洁,照在窗户上的窗纸上,显得十分明亮。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入眠,而是感到寒气逼人,屋檐下茅草被露水打湿而结成的冰凌,使得夜晚更长了,更加寒冷,从而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
颈联“归休固已师沮溺,承学犹能陋汉唐。”写诗人虽然已经归隐田园,但他依然保持着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之情,依然关心着天下百姓的疾苦。他虽然不能像孔子一样去治理国事,但却能继承先贤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品德,使自己成为一位有道德修养的人。诗人的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尾联“安得子孙常念此,不妨世世业耕桑。”诗人希望他的子孙能够记住这首诗,永远铭记他的精神,并以此为榜样,继承先人的遗风,将农耕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答案】
译文:
满天浮云已被扫去,天如清水一般清明,远远地传来十里外的钟声,响彻在野堂之中。
窗纸映着月光,明亮而洁白,我却没有睡意,屋上茅草被霜打成了白霜,夜已深了,更觉得漫长。
我既然归隐田园,自然应当效法陶渊明和颜真卿,虽然不能像孔丘那样为国为民,但仍应继承先贤们的志向,学习他们的行为举止,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我希望我的子孙能记住我的这首诗,永远铭记我的精神,将这种精神代代相传下去,世世代代都要从事农桑之业。
赏析:
本诗写诗人隐居生活的感受。首联写景,以天如水来形容天空的清澈。颔联写景,写诗人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那声音清脆悦耳,传得老远。颈联抒情,诗人看到明月高悬,月光皎洁,照在窗户上的窗纸上,显得十分明亮。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入眠,而是感到寒气逼人,屋檐下茅草被露水打湿而结成的冰凌,使得夜晚更长了,更加寒冷,从而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尾联写情,诗人虽然已经回归田园生活,但他依然关注着国家的大事。他虽然不能象孔子一样去管理国家大事,但却能继承先人的思想,学习他们的品德,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