畴昔花前醉放颠,即今不饮亦陶然。
太平固自多遗老,独往何妨是斥仙。
扶杖每观南亩馌,解衣时作北窗眠。
人间贤俊方云集,我遇龙蛇岂厄年。
书适
畴昔花前醉放颠,即今不饮亦陶然。
太平固自多遗老,独往何妨是斥仙。
扶杖每观南亩馌,解衣时作北窗眠。
人间贤俊方云集,我遇龙蛇岂厄年。
注释:
书适:书信中的适宜。
畴昔花前醉放颠:指过去在花前饮酒狂欢,醉到失去了自我,形容自己曾经放纵无度。
即今不饮亦陶然:现在即使不喝酒也感到心情愉快。陶然,快乐、舒畅的样子。
太平固自多遗老,独往何妨是斥仙:太平时期本来就有很多退休的老臣,独自旅行又有什么妨害呢?这是指诗人虽然已经退休,但是依然保持着对国家和百姓的关注和关心。
扶杖每观南亩馌,解衣时作北窗眠:扶着拐杖经常观察南方田野里的耕种情况,有时解下衣服在北窗下休息。
人间贤俊方云集,我遇龙蛇岂厄年:人间的优秀人才都纷纷聚集在一起,而我遇到了像龙蛇一样有才能的人,难道会因此受到限制吗?龙蛇,比喻有才能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对退休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的诗歌。诗人通过对过去的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花前醉”、“太平”、“遗老”、“独往”等,都体现了诗人的生活哲学和人生态度。
诗人在诗的开头就描绘了自己过去的生活场景,通过“即今不饮亦陶然”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即使在退休之后,依然能够保持快乐和满足的心情。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正是诗人所倡导的。
诗人接着写到自己在太平时期作为遗老的身份,仍然保持着对社会的关注和关心,这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这种担当精神,正是诗人所推崇的。
诗人在诗的结尾处写道:“人间贤俊方云集,我遇龙蛇岂厄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信心和期待。他认为,尽管他现在已经不再年轻,但是他仍然有机会遇到像龙蛇一样的有才之士,而且不会因为年龄的问题而受到限制。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正是诗人所追求的。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国家的关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态度,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