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废新亭亦已无,遗碑半灭卧春芜。
文章绮靡虽非古,今代词人不办渠。

【注释】

唐长庆:唐敬宗年号(八二年至八四六年);南池:洛阳名池;高帝:指汉高祖刘邦,曾定都长安;庙侧亭:即高帝祠旁的亭子。

【译文】

唐朝敬宗长庆年间,汉高祖刘邦祠旁的亭子已经不在了。

汉高帝祠旁的新亭也已经不存在了,只留下半块残碑卧在春天茂密的芜草之中。

文章华丽繁复虽然不是古代的风格,但今代的词人也不会像他一样写诗。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古绝句,全篇以“废”字贯串始终,一“废”字贯穿全篇,把对古人的追怀与现实的感慨融为一体。诗中通过咏汉高帝庙侧亭的废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首二句说,唐代敬宗长庆年间,汉高祖刘邦祠旁边曾经建有一座新亭,可惜如今早已不在那里了。这两句是说,当年新亭的所在,现在已无迹可寻了。“汉高帝庙侧”,点明地点,说明这座新亭是在汉高祖刘邦祠堂附近。“亭已失所”,点出时间,说明这座新亭已经废弃不用了,“废”字概括了全句的意思,为下面写亭的残破埋下伏笔。“遗碑半灭卧春芜”,写新亭的残破情况。“遗碑半灭”是说新亭上的一块石碑,一半还立着,另一半却早已被埋没。“卧春芜”,既写出了新亭残破的具体情况,也暗含着对新亭的惋惜之情。因为“春芜”二字,既是写实,又是寓意:一方面,“春芜”表明时值春季,草木茂盛;另一方面,春芜又暗示着春草的滋生,意味着新亭的荒废也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发生的。“卧”字,既写出了新亭的颓败,也暗示了作者对新亭的惋惜之情。

三、四句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化。“文章绮靡虽非古”,意思是说,即使文章写得绮丽繁复,也不应是古风的。“今代词人不办渠”,意思是说,即使是今代的词人也写不出这样的好文章来。“办”,即作得出来,引申为“写”的意。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尽管文章华丽繁复,也不能说是好的;今代的词人也写不出像古人那样的文章来。这既是对前两句的具体阐发,又是对后两句的铺垫。

最后一句是全篇的总结。诗人在对历史往事发出感慨之后,又发出了对现实的不满。“今之词人”,即当时那些专事作词的人,他们写的作品,自然不会有古人那种豪放雄浑的风格。这里所说的“今之词人”当然不包括杜甫。杜甫的诗歌创作是有自己的特点的,他的诗歌风格既有“大江流日夜”(《登高》)的壮阔雄浑,也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的悲凉沉郁;既有“会当凌绝顶”(《望岳》)的激昂振奋,也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深沉忧愤。这些诗句,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因此,在这首诗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些句子:“文章绮靡虽非古,今代词人不办渠”。杜甫的这种风格在当时是不被重视的。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之词人不办渠”,就是杜甫自己也被当时的风气排斥在外了。

这首诗的主旨就是通过咏汉高帝庙侧新亭的废败,表达出诗人对历史的追念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全诗意蕴深厚,感情丰富而含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