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崖山下古松青,暂卷牙旗谒庙灵。
见说昆仑关北畔,曾将草木作人形。

【注释】

1.庙:指庙堂。

2.昆仑关北畔:昆仑关是古时通往西北的要道,关北是昆仑关以北地区。

3.草木:这里用来形容人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古代神话传说的七绝。诗题“顺应庙”,意即顺从神灵的旨意,去庙中拜祭,祈求吉祥。首句写庙堂,点明拜神的地方。次句写去庙的原因。第三句写庙的方位。最后一句写庙中供奉的神像。全诗以“顺应庙”为主线,通过描写庙中神像的来历和庙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神灵的敬畏以及祈盼吉祥的心理。

首联“白崖山下古松青,暂卷牙旗谒庙灵。”诗人首先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山景,白崖山下的古松翠绿欲滴,仿佛在迎接神灵的到来。接着,诗人展开想象,暂时收起旗帜,虔诚地拜祭神灵。这一细节描写,既表现了诗人对神灵的敬仰之情,也展示了山间庙宇的宁静与庄严。

颔联“见说昆仑关北畔,曾将草木作人形。”诗人转而讲述庙中的神像来源。据说,这些神像是在昆仑关北畔,用草木制作而成,具有神奇的力量。这一句既增添了诗句的神秘色彩,又为下文的神异现象埋下伏笔。

颈联“曾将草木作人形,今见真身入庙庭。”诗人进一步描绘庙中的神像。这些神像曾经是用草木制作的,如今却真实地进入庙宇之中。这一转折不仅揭示了神像的神奇之处,也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神灵的敬畏之情,因为他意识到真正的神灵已经降临到人间,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守护者。

尾联“见说昆仑关北畔,曾将草木作人形。”诗人回到开头的话题,再次提及庙中的神像。这一回顾既总结了前文的内容,也为接下来的诗句埋下伏笔。诗人感叹道,这些神像真是神奇无比,它们曾经只是用草木制作的虚幻之物,如今却真实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不仅赞美了神灵的神奇力量,也表达了诗人对神灵的敬畏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庙中的神像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于神灵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神灵的敬仰与感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