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赏中秋月,山堂亦怅哉。
暂居行百日,常觉近三台。
大木声深夜,修篁荫静阶。
倘非能自度,何以见归来。

题:屡赏中秋月,山堂亦怅哉。

屡赏中秋月,山堂亦怅哉。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中秋夜晚美景的欣赏与内心的感慨。中秋是传统的团圆节,赏月成为了这个节日里的重要习俗。诗人通过“屡赏”一词,强调了他对这一传统节日的喜爱和频繁的体验。而“山堂亦怅哉”则透露出了一种情感上的空缺和遗憾。可能由于长时间居住在此山中的居所,使得诗人产生了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之情。

译文
我多次欣赏中秋月色,但身处山中堂时也感到惆怅。
我在此暂居已百日,总觉得离三台更近一些。
深夜时巨大的树木发出声音,修长的竹荫遮蔽了静寂的台阶。
如果不是自能度人,怎么能知道我已经归来?

赏析
诗首句“屡赏中秋月,山堂亦怅哉”,直接点明了诗人因赏月而产生的情感变化。中秋赏月本应是愉悦的时刻,然而诗人在此处却说“亦怅哉”,表明了他虽然享受这美好的时刻,但也伴随着对远方亲人或故土的深深思念。这种情感的表达,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感和喜爱,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寂寞和不安。

第二句“暂居行百日,常觉近三台”,描述了诗人短暂居住于此的情景。这里的“行百日”可以理解为诗人在此处暂住的时间较长,而“常觉近三台”则可能是诗人以天文现象比喻自己的心情。古代天文学认为,月亮的运行与天体的位置有关,而“近三台”可能指的是月亮接近地球的第三颗行星——土星。这种表述既富有想象力,也可能暗示诗人内心对于某种距离感的感知,或是对于未来归途的期盼。

第三句“大木声深夜,修篁荫静阶”,描绘了诗人夜深人静时听到的大木声以及修长的竹林带来的阴凉。这里使用了“大木”、“修篁”等意象,增添了诗句的幽静与深远感。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超脱世俗喧嚣,寻求心灵平静的愿望。

最后两句“倘非能自度,何以见归来”,可能是诗人对自己能否回归故乡的疑问,也可能是在反思自身是否能达到某种精神上的自由或解脱。这里的“自度”可以解读为自我觉悟、自我超越的意思,而“归”字则明确指出了诗人的归宿所在。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与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及其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