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挟雷声迅,风将雨脚多。
须臾寂无有,造化果如何。
饥鼠撼帏竹,哀蛩语径莎。
披衣起中夜,有感寄长歌。

【注释】

电挟雷声迅:闪电挟带着雷声迅速而来。

风将雨脚多:风带来了大雨,雨点打在地面的声音很多。

须臾寂无有:片刻间就什么声音都没有了。

造化:指大自然或宇宙。

饥鼠撼帏竹:饥饿的老鼠把帐子上的竹子摇得簌簌响。

哀蛩语径莎:悲伤的蟋蟀在小路上发出哀鸣。

披衣起中夜:半夜里披上衣服起来。

【赏析】

《即事》是一首写夜半风雨的诗歌。诗人抓住夜半风雨的特征,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描绘风雨来临前的情景,形象生动,细腻传神。

“电挟雷声迅,风将雨脚多。”首句点明时间地点,为下文写景张目;次句则以听觉为主,突出了夜半风雨来临时的气势。“风将雨脚多”,既写出了风势猛烈,也暗示了雨水之多。“迅”与“多”两字,一表时间,一表数量,使读者对风雨来临前的紧张气氛有了初步的印象,也为全诗定下了雄浑、悲壮的基调。

“须臾寂无有,造化果如何?”第三句承上启下,由眼前的风雨转向对天地自然现象的感慨。“须臾”,形容时间短促,转瞬即逝;“寂无有”,意味着风雨过后,一切都变得沉寂无声。这里,诗人似乎在感叹:“天地间真如一场大梦,难道这就是自然的造化吗?”这种感慨,既是对风雨的惋惜,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饥鼠撼帏竹,哀蛩语径莎。”四句转入写具体景物。“饥鼠”、“哀蛩”,都是自然界中的动物,它们的行为和叫声,更增添了夜深人静时的气氛。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界中动物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夜半风雨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披衣起中夜,有感寄长歌。”最后,诗人站起身来,披衣起舞,唱起一首长歌。这是一种自我排解的方式,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诗人以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对自然现象的感慨和思考。

这首诗以夜半风雨为背景,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事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风雨之夜,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