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说浔阳别泪痕,江边蘋芷不胜繁。
不知来岁在何处,又对新花忆故园。
插帽每惭辉白发,飞香曾伴照清尊。
去年今日淮阳道,落絮残红正断魂。

【注释】

三月一日:即三月初一。

未说浔阳别泪痕,江边蘋芷不胜繁。

未说:不说。未说浔阳,意谓不说离别。

来岁:明年。

又:再次。

新花:指春花。

故园:故乡。

插帽:戴帽子。古代风俗,在正月元旦戴冠。

辉:光彩照人。

飞香:飘荡的香气。

去年今日淮阳道,落絮残红正断魂。

去年今日:去年这一天。

淮阳道:地名。

“落絮”句:落花纷纷,残红满地,使人愁绪满怀,如丧魂失魄。此为反用《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的诗句。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退居江陵时,是一首怀人诗,写诗人思念友人马令及对往昔与友人相聚情景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感伤之情。

全诗四联,以时间、空间为线索,从过去到现在,从实到虚,层次分明。首联点明题旨;中间两联写对往事的回忆;末联抒写自己思念友人的情感,并把这种思念延伸到友人所处之地。

首联:“未说浔阳别泪痕,江边蘋芷不胜繁。”

首联起得突兀而自然。“未说”二字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未说”之意,又开启下文“又对”之思。“未说”者,不提而已明也,言虽未说,但已见其意矣。“江边蘋芷不胜繁”一句是倒装。倒装句式是汉魏以来诗歌中常用的一种句法,本诗亦然。“不胜繁”是主语(蘋芷),“又”字是谓语,“在江边”是状语,“繁”是宾语。这样,就把一个具体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蘋芷”句化用了陶潜《和刘柴桑》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繁”字则取自谢灵运《登池上楼》:“白云抱幽石,绿树荫清流”,其中“荫”字有遮盖的意思,所以“不胜繁”是形容蘋芷茂盛的样子。“又对”二字承“又”字而发,写出了诗人此时此地的心境。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则写情,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颔联:“插帽每惭辉白发,飞香曾伴照清尊。”

“插帽”,是说诗人常戴帽子。古代风俗,正月初一戴冠(即插帽)表示吉祥,因此诗人常常戴帽子以示喜庆。“每”字表明频繁的动作。

“飞香”句承首句而来,也是倒装句式。“飞香”是主语(飞香),“曾”字是谓语,“曾”就是“曾经”,“飞香”是宾语(飞香)。这句的意思是说:曾经有飞花随香飘荡,陪伴着我在清美的酒樽前畅饮。“飞香”暗用了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飞香”句承上“插帽”、“飞香”而来,进一步写诗人的生活情趣。这里诗人以飞花喻朋友,以飞香衬友情,使整首七律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

颈联:“去年今日淮阳道,落絮残红正断魂。”

“去年今日”,承首联而来,是回忆去年在淮阳道上的情景。淮阳道,古地名,在今河南淮阳附近。“落絮残红”出自杜甫《哀江头》:“江头送客归帆远,枫叶荻花秋瑟瑟。”“落絮”、“残红”都是写景,分别写出了秋天的景象。“落絮”句承首联而来,意思是说:去年今日,正是落叶纷飞的时候,那时我们在一起共话离别之情。“断魂”是主语(断魂),“正”字是谓语,“正”是强调副词,“断魂”是宾语(断魂)。“落絮残红”句承上而来,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当时悲切的感情。

尾联:“去年今日淮阳道,落絮残红正断魂。”

尾联承颔联而来,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又对新花忆故园”,说明诗人不仅怀念友人,还怀念故园中的春天景象。“又”字承“又”字而来,写出了反复之意;而“对”字则是承“又对”而来。“又对新花”句中,“又对”一词是承首联而来,“新”字是宾语(新花),是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忆故园”是主语(忆故园),意思是说:又对着盛开的百花回忆起故园的春光。尾联承首联而来,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由“落絮残红”想到去年在淮阳道上的离别之痛,由“又对新花忆故园”想到去年的故园春光,从而更加突出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回忆与友人在淮阳道上相聚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深厚情谊的怀念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深沉,是一首流传甚广的经典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