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

五月五日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译文:

屈原已投江殉国,楚国人民对此深感悲痛。 他们无法阻止那些流言蜚语,只希望驱散江中蛟龙。 未能释解屈原的遗恨,反而追寻他的踪迹。 沅江和湘江碧波潭水,应自照映千峰万壑。

赏析:

屈原在《离骚》中有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高尚品质,深深感动了后世,也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不朽的伟人。诗中提到“屈氏已沉死”,意味着屈原选择了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来抗争腐败的政治环境,这种行为令人敬佩。同时,“楚人哀不容”则反映了楚国百姓对屈原遭遇的同情与悲悯。

诗中的“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描绘了屈原面对诽谤与困境时的无力感。尽管面临巨大的压力,他依然试图通过自身的行动来抵抗,这种执着的精神展现了屈原不屈不挠的英雄本色。

诗句“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透露出一种悲哀的现实——屈原的遗愿与志向并未得到实现,他的英名和理想仍在人们心中回响。这种遗憾与哀痛,是对他一生坚持理想的深刻反思。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表达了一种象征意义。沅湘二水如同镜子一般,映照着群山的轮廓,寓意着屈原的精神将永远照亮后人的道路,激励世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此诗不仅抒发了诗人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思考。屈原的形象成为了忠诚与高洁的象征,而这首诗则是对这一形象的生动诠释与传承弘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