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见寒沙鸟,长随上下波。
乃知游宦迹,不似施松萝。
子语马喻马,吾吟柯伐柯。
清江挂帆去,奈忆故山何。
”`
来见寒沙鸟,长随上下波。
乃知游宦迹,不似施松萝。
子语马逾马,吾吟柯伐柯。
清江挂帆去,奈忆故山何。
注释:
-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见到寒沙中的飞鸟时,感受到了它们随风飘动的自在,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无奈。
- “乃知”意为“才明白”,“游宦迹”指官场生涯。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在官场中奔波的深刻认识,与松树、萝蔓相比,官场生涯显得更加虚幻且劳累。
- “子语”可能指的是别人的话语或者某种教诲,而“马逾马”则是一种比喻,用来形容别人的教导或言论超出了自己的理解,甚至超越了原本的自己。
- “吾吟”则是指诗人自己的吟咏,这里的“柯伐柯”可能指的是用斧头砍伐树木的场景,象征着诗人在文学创作上的辛勤劳动与努力。
- “清江”指的是清澈的江水,这里用来比喻诗人即将离开的地方。“挂帆”意味着准备扬帆远行,而“奈忆故山何”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作品《依韵和文鉴师赠别》中的一节,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内心的挣扎。首句“来见寒沙鸟,长随上下波”以简洁的画面勾勒出诗人与自然景观的互动,寒沙中的鸟儿与江水上下波动的景象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接着,“乃知游宦迹,不似施松萝”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感受,诗人明白官场生活并非如同松萝般自在,而是一种充满劳苦和束缚的存在。
“子语马逾马,吾吟柯伐柯”运用了对话的形式,将读者带入一个生动的场景。在这里,“子语马逾马”形象地描绘了他人言语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仿佛话语能够超越实际的马,达到一种超越现实的层面。而“吾吟柯伐柯”则通过“柯伐柯”的谐音,传达了诗人对于吟咏诗歌的执着和认真态度。这种艺术性的表达方式既富有诗意又不失幽默,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后两句“清江挂帆去,奈忆故山何”则将整首诗的主题推向了一个高潮。“清江挂帆去”既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也是诗人即将离开的象征。而“奈忆故山何”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法割舍的情感。在这里,故乡成为诗人情感寄托的重要对象,无论身处何方,故乡始终是诗人心中最柔软、最温暖的部分。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对人生经验的反思以及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它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