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墓傍碑,古称尼父篆。
始沿春秋义,十字固莫浅。
磨敲任牧童,侵剥因野藓。
嗟尔后之人,万言书不显。
【注释】
- 季札墓:指春秋时期吴国大夫季札的坟墓。
- 碑:碑文。
- 尼父篆:孔子的篆体字,即“金文”。
- 十字固莫浅:意思是说,十字(十字形)的字形是固定的,不能轻易变浅。
- 磨敲任牧童:任牧童任意敲击。
- 侵剥因野藓:被野草侵蚀剥离。
- 后之人:后人。
- 万言书不显:指文字再多也难以彰显其价值。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历史文物的一种感慨,通过对比古代书法的精妙与现代书法的浅薄,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现代社会文化现象的担忧。
诗人通过对季札墓旁的碑文的描述,引出了对古人书法技艺的赞叹。诗中的“古称尼父篆”一句,直接点明了碑文的作者是孔子,也就是“尼父”,这是对孔子书法技艺的高度赞誉。
诗人转向对“十字固莫浅”的描绘,这句诗表达了他对汉字书法中“十字”(即笔画结构较为简单的字)字形固定不变的担忧。他认为,这种固定性使得书法艺术逐渐变得肤浅,难以展现其真正的魅力。这里的“十字”并非字面意思上的十字形状,而是比喻汉字书写中简单、重复的部分。
在第三句中,诗人通过“磨敲任牧童”这一行为,揭示了书法艺术背后缺乏深厚文化底蕴的问题。任牧童随意敲击,没有考虑到书法艺术的内涵和美感,这反映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只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内容。
诗人以“嗟尔后之人,万言书不显”作为结尾,表达了对后世人无法真正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的忧虑。他担心,当文字越来越多时,人们反而忽视了书法的真正价值,导致书法艺术逐渐被边缘化。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代书法技艺与现代书法艺术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现代社会文化现象的担忧。同时,诗歌中还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鼓励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