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侪来都下,将逾三十春。
不闻此画塑,想子得亦新。
兹寺临大道,常多车马尘。
设如前日手,晦昧已惑人。
曷分今与古,曷辩伪与真。
闽缁图凤姿,越释弹龙唇。
但知五彩烂,徒谓五音淳。
熟识商声高,孰惊眸子神。
不能评谱品,索玉翻得珉。
二君才调高,言若羽翮振。
将令寻常工,千岁传不泯。
刘原甫观相国寺净土
吾侪来都下,将逾三十春。
不闻此画塑,想子得亦新。
兹寺临大道,常多车马尘。
设如前日手,晦昧已惑人。
曷分今与古,曷辩伪与真。
闽缁图凤姿,越释弹龙唇。
但知五彩烂,徒谓五音淳。
熟识商声高,孰惊眸子神。
不能评谱品,索玉翻得珉。
二君才调高,言若羽翮振。
将令寻常工,千岁传不泯。
【注释】
刘原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字元佐,号后村居士,彭门(今江苏徐州)人。宋仁宗时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集贤殿修撰等职。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贬谪,后任福州通判,晚年隐居于福建闽侯县。有《中山诗话》、《后村先生大全集》。
相国寺:位于河南开封的佛教寺院。
吾侪:我们这些人。
逾:超过,此处指经过、经历。
不闻:不曾听到,这里是指没有见过或者没见过这样的绘画。
想子得亦新:想来你得到的也是新的吧。想象对方得到的也是崭新的作品。
兹寺:这座寺院。兹,此;兹寺,指相国寺。
大道:宽阔的道路,比喻繁华热闹的城市街道。
常:常常。
多:很多,很多。
车马尘:车马扬起的尘埃。
设如:如果。
前日:以前的日子。
晦昧:昏暗不明。
曷:何,什么。
今与古:现在和古代。
曷:何。
辨伪:辨别真伪。
闽:福建的别称。
缁:黑色,这里代指僧人。
凤姿:凤凰般的仪态。形容人的风度、仪态美好。也作“凤彩”。
越释:越地僧人。释,僧;越释,越地僧人的画像。
弹龙唇(yín chún):弹拨乐器的一种,用象牙制成的长形琴杆,顶端有类似鱼嘴状的吹口。
五彩:各种颜色。
孰:谁。
能:能够。
评谱品:评论画作的优劣。
羽翮(hé):鸟张开翅膀飞翔的样子。比喻施展才能。
千岁传不泯(mǐn):千年以后仍然流传下去。泯,泯灭。
【赏析】
刘原甫游览过相国寺,他写了一首题为《观净土》的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佛教净土观念的赞美之情。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自己来到京城的经历,感叹时光荏苒,转眼已经过了三十个春秋。接着诗人写到自己在相国寺看到一幅佛像画,这幅画是他以前从未见过的,让他感到非常新鲜。
下面八句是对这幅画作的具体描写,描述了相国寺地处京城中心大街旁的情况,经常有许多车辆扬起灰尘。诗人通过这些描述,突出了相国寺在京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繁忙的景象。然后诗人写到如果这幅画是从前制作的,那就会变得模糊,难以辨认,这也就体现了他对这幅画真实性的怀疑和困惑。接着诗人又提到了关于这幅画的评价问题,他认为这幅画中的佛像形象逼真,色彩绚丽,但却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只是觉得它非常神奇。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于这幅画的高度评价,认为它是真正的艺术品,应该被世人所珍视。
接下来的十一句则是对这幅画中人物的描述,诗人通过对比不同地方的人物形象,强调了闽地的僧人和越地的僧人各有特点,各具风采。诗人还通过比较不同地方的佛像形象,展现了他们各自独特的魅力。诗人在诗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佛像画的细节,比如佛像的形象、服饰等等。这些细节的描述,使得这幅画更加生动具体,让人更容易产生共鸣。
最后六句则是诗人的感慨和议论。诗人认为无论是闽地还是越地的僧人,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采,都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欣赏。同时诗人也指出了这幅画中佛像的形象虽然栩栩如生但却缺乏真正的内涵和意义。诗人还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提出了对于这幅画的评价标准,即是否真实、是否具有内涵、是否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等等。
这首诗通过对佛像画的细致描绘和深入分析,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独到的审美眼光。同时通过对于佛像画的评价和议论,表达了对于佛教文化和宗教艺术的理解和支持,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度关注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