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鹤怨无寻处,洞口云归未得归。
忆著仙都旧时路,石梁苔涩履痕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和吴处士咏牡丹》。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注释:
山中鹤怨(zhèng):山中的鹤在哀鸣。鹤,一种长寿鸟。
无寻处:(这两只鹤)不知它们飞到哪里去了。
洞口云归(hún quǎn yún guī):洞口的云雾又回来了。洞口,山的入口。
未得归:(这两只鹤)还没有回到洞里去。未得归,没有回来,意即不知它们到哪里去了。
忆著仙都(yì zhù shān dōu):记得从前曾经到过神仙居住的地方(即仙都)。仙都,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仙都,也指神话中的仙境。
旧时路:以前曾经走过的路。时,代。
石梁苔涩(tái shuò tán è),石桥上长满了苔藓。石梁,用石头建成的桥梁。
履痕稀:(游人)踏着脚印稀少。(这两只鹤)来过这里,却留下很少的脚印。履痕,踩着的痕迹。
赏析:
此诗为题咏牡丹之作,而以仙都之景起兴,则又暗寓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幻之感。
首联“山中鹤怨无寻处,洞口云归未得归。”两句写山中之景。“鹤”是仙人的象征,鹤声悲切,故有“怨”。但仙居何方,仙踪何在,竟如烟云一般,渺茫不可追寻。“洞口云归”,点明所游之处。“云归”即云回,云归洞口,暗示游人已返仙乡。然而,游人却不知归途所在,“未得归”三字,将这种迷茫之情表达得十分真切。
颔联“忆著仙都旧时路,石梁苔涩履痕稀。”两句写游历之难。“仙都”本是仙人居住之所,但仙居究竟何处,却无从得知。“旧时路”三字,既指仙居之路,也暗指游历之路。诗人在此处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石梁苔涩履痕稀”一句,既写出了山路崎岖,也写出了行路艰难。“履痕稀”三字,更是将诗人在仙都的所见所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颈联“石梁苔涩履痕稀”,“苔涩”二字,既形容石梁之险峻陡峭,也暗示了行路上的困难重重。“履痕稀”三字,既表达了诗人在仙都的所见所闻,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他看到了仙都的美丽景色,也感受到了仙都的独特魅力。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色和独特的魅力并不能带给他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反而使他感到更加孤独和寂寞。因此,他在此处运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仙都的美丽景色和独特魅力与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表达他的感慨之情。
尾联“忆著仙都旧时路,石梁苔涩履痕稀。”两句写思归之情。“忆著仙都旧时路”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仙都的美好回忆,也表达了他对仙都的向往之情。“石梁苔涩履痕稀”一句,既描绘了石梁上的苔藓,也描绘了行者留下的脚印。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仙都的思念之情,也表现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慨之情。
此诗采用比兴手法,借仙都美景抒发人生感慨。全诗意境清幽,语言简练,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