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岁无时不御寇,每年此际去防秋。
琴散广陵今叔夜,笳声出室古刘畴。
启沃欣承霖雨楫,流离安乐雁鸿洲。
我自清时幸民着,茅柴薄晚妇能篘。

【注释】

六月雨十一首:诗共十一首,这是第一首。六月雨:指六月的暴雨。御寇:《史记•高祖本记》载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里以“御寇”比喻抵御外敌。防秋:指防御秋季的边境战事。琴散广陵今叔夜,笳声出室古刘畴。琴散广陵:指汉末曹操时,广陵相陈瞡因与曹操不和,弃官隐居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叔夜:指三国魏嵇康。笳声出室:指东汉末年,董卓焚烧洛阳宫室,其部将张绣在营中听到悲笳声而投降。古刘畴:指东晋祖逖,他曾经从军于石勒,后收复北方领土。启沃欣承霖雨楫,流离安乐雁鸿洲。启沃:开导劝勉。霖雨楫:指《诗经•小雅•斯干》中有“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无相究矣。永乃冈序,烝民孔易。”之句,意谓兄弟和睦。流离安乐雁鸿洲:指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长作客”、“浊酒杯”。我自清时幸民着,茅柴薄晚妇能篘。幸民着:庆幸自己生于太平盛世。《汉书•食货志》:“夫农者,天下之大本也。”《论语•学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赏析】

此诗是杜甫在乾元元年(758)避乱至夔州所作,当时作者已五十四岁,故称“今岁”。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民生凋敝的同情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全诗十句,一气呵成,感情深沉,语言凝练,风格沉郁,堪称杜诗的代表作。

前四句写国难当头,战祸不息。开头两句用典,说明今年没有片刻安宁,每年都要为防秋而备战。《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曾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里以“御寇”比喻抵御外敌。第三句写汉末广陵相陈瞡弃官隐居广陵。第五句写东汉末年,董卓焚宫室,张绣闻笳而降。第六句写东晋祖逖曾从军于石勒,后收复北方领土。这三句都是借古讽今,暗喻安史之乱给大唐王朝带来的灾难,以及人民饱受战火煎熬的痛苦生活。

最后六句抒发了诗人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我自清时幸民着”,说自己有幸生活在一个安定的时代;“茅柴薄晚妇能篝”,则感叹农民生活艰苦。这六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百姓苦难的深深同情和对战争造成的破坏的痛心疾首。

这首诗是杜甫在避乱途中创作的,当时杜甫已年逾半百。他在诗中既感叹自己生逢乱世,又对国家的前途深表忧虑;既感慨自己的身世坎坷,又对人民的不幸生活深表同情;既对朝廷的苟且偷安表示不满,又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深感痛心。因此,此诗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理想的追求;既有个人的哀叹,又有对人民的关切。这种忧患意识,贯穿于全诗的始终,是此诗的思想核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