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物不虽多,自悟方悟他。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愿得无言经,尽度恒河沙。
尽度一切已,依然无一物。
籁鸣天河斜,清风共明月。
赠胡菊轩
好物不虽多,自悟方悟他。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愿得无言经,尽度恒河沙。
尽度一切已,依然无一物。
籁鸣天河斜,清风共明月。
1. 译文与注释:
- “好物不虽多”:意思是说,虽然世间的好物很多,但真正懂得欣赏它们的人并不多。
- “自悟方悟他”:表示只有真正理解了事物的本质,才能领悟到其背后更深的意义或道理。
- “心迷法华转”:这里的“法华”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法华经或类似的经典,而“心迷”则表示在阅读、学习这些经典时,容易受到表面的文字和意义影响,难以深入理解其深层含义。
- “心悟转法华”:表示只有当内心真正领悟到这些经典的内涵后,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佛法的精神。
- “愿得无言经”:这句话表达了对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无需言语表达的经文或智慧。
- “尽度恒河沙”:恒河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用来形容数量众多。在这里,它用来比喻那些无尽的知识或智慧。
- “依然无一物”:表示尽管已经掌握了大量知识,但仍然觉得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的道理或内涵。
- “籁鸣天河斜”:籁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指代自然的声音。天河斜指的是天河在夕阳下呈现出斜线形状的景象。
- “清风共明月”:清风和明月都是大自然中的美好象征,它们相互陪伴着,形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2.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佛法真谛的领悟和追求。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他对佛法真谛的追求和理解。诗中的“好物不虽多,自悟方悟他”等句子,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往往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真正的智慧往往需要通过内心的领悟和实践才能得到。这种追求和实践的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