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乃声中自答酬,湖山迥阔冠吾州。
际天野色青环坐,照水岚光翠拥楼。
莲浦渺弥无路到,松亭依约有船留。
澄鲜近市翻堪恨,混碧能容数过不。

清卿求作混碧楼额,于是作了《唐律》一首:

在欸乃声中自答酬,湖山迥阔冠吾州。

际天野色青环坐,照水岚光翠拥楼。

莲浦渺弥无路到,松亭依约有船留。

澄鲜近市翻堪恨,混碧能容数过不。

这首诗是作者为混碧楼所写。混碧楼是北宋名臣王安石(1021-1086)在江宁府(今南京)的官邸中的一座楼,因王安石号“王荆公”,人称其宅第为“王荆公堂”、“王荆国舍”,又因王安石晚年曾主修《汉书》,因此后人又称其宅第为“汉宫”。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常携文士游赏,与苏轼等交谊深厚。王安石对建筑艺术十分重视,他主持修建了江宁府治的三大殿,即大礼殿、大乐殿和太庙,又建有“万寿宫”等建筑群,这些建筑都是按照当时的“制度”建造的,而混碧楼则是其中唯一一座完全依照自己审美观设计的楼台。此诗就是作者应请为混碧楼所题。

从全诗来看,诗人以“混碧楼”为主体,围绕混碧楼的地理位置、建筑特色、周围环境以及自己的感受来描写,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

首句“欸乃声中自答酬。”是说在吟哦之声中,诗人与混碧楼相互酬答。这句诗既写出了混碧楼的地理位置,也写出了诗人与混碧楼之间的和谐关系。混碧楼位于江宁府内,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园林建筑,诗人经常在此吟咏,所以这里可以视为一个自然的小天地,诗人与混碧楼相互酬答就象是两个好朋友相互应答一样。

二句“湖山迥阔冠吾州。”是说湖光山色远远望去,远胜于整个江宁府。这句诗既是实景描写,也是虚境描绘。实景描写指的是湖山的自然风光,虚境描绘指的是混碧楼的位置。混碧楼座落在湖光山色的包围之中,视野开阔,景色宜人,所以诗人认为它胜过了整个江宁府。

三句“际天野色青环坐。”是说站在混碧楼上,可以望见天际的青野之色。这句诗既是实景描写,也是虚境描绘。实景描写指的是站在混碧楼上所见的景象,虚境描绘指的是混碧楼所处的位置。由于混碧楼高耸云端,视线所及之处都是无边无际的青野之色,所以站在这里,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

四句“照水岚光翠拥楼。”是说水面上反射出岚光,把混碧楼映衬得更加幽雅秀丽。这句诗既描写了水中景观,也描写了混碧楼周围的环境。水中的岚光把混碧楼映衬得如同仙境一般,周围的环境也使混碧楼显得更为幽雅秀丽。

五句“莲浦渺渺无路到。”是说莲浦之畔,茫茫一片,看不到尽头。这句诗既描写了莲浦之畔的景象,也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心情。由于莲浦之畔没有路可以通达,所以诗人感到十分孤独,无法与友人共游。

六句“松亭依约有船留。”是说松亭旁边有小船停泊。这句诗既描写了松亭之畔的环境,也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友情。虽然松亭边停泊着小船,但诗人并不孤单,因为他的朋友们会乘船前来与他共游。这两句诗一前一后,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与友人的深情。

七句“澄鲜近市翻堪恨,混碧能容数过不。”是说澄鲜近市的地方反而让人感到遗憾,而混碧楼则能容纳几艘船来回穿梭。这句诗既描写了市场的景象,也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之情。澄鲜近市的地方反而让人觉得遗憾,说明混碧楼远离喧嚣的市场,更能让人感受到宁静与舒适。而混碧楼能够容纳几艘船来回穿梭,说明混碧楼的规模很大,足以容纳众多的船只。这两句诗通过对比与衬托,突出了混碧楼的特点和地位。

八句最后一句是全诗的总结,“混碧能容数过不。”是说混碧楼能容得下多艘船来回穿梭。这句诗既总结了前面的诗句,也表达了诗人对混碧楼的喜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