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图立处认槎峰,曾记浮槎是醉翁。
亦似平山堂上看,阴晴山色有无中。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尤其是要结合重点诗句加以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赏析答题。

“浮图立处认槎峰”意思是在佛塔的所在地辨识出山的形状像木筏;“曾记浮槎是醉翁”意思是曾经记得那漂流的木筏就是醉翁亭了;“亦似平山堂上看,阴晴山色有无中”意思是它又像在平山堂上观看那样,看到山的景色或明或暗,有时清晰可辨。“浮图”,佛塔,此处指代醉翁亭。“槎峰”指木筏。“平山堂”在安徽望江县北,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建。

译文:

在佛塔的所在地辨识出山的形状像木筏;

曾经记得那漂流的木筏就是醉翁亭了。

它又像在平山堂上观看那样,看到山的景色或明或暗,有时清晰可辨。

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滁州著名的胜迹醉翁亭。首句写诗人站在佛塔下,远眺滁州城西的琅琊山,辨认出山峰的形状像一叶扁舟,这就是传说中的“浮槎”。次句点出这个景点的名称,并说明自己曾多次到过这里。三句以反诘的语气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四句描绘滁州城西的琅琊山景色,从山的远景写到近景,最后一句写出了山的阴晴变化。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之感。

五、六句紧承前两句,进一步写醉翁亭的景色特点。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醉翁亭的景色特点。

【答案】

(1)浮图:佛塔,此处指代醉翁亭。

(2)槎峰:即木筏。

(3)平山堂:欧阳修修建的亭阁,位于滁州琅琊山半山腰,因山势平缓而名之。

译文:

站在佛塔下远眺,我看见了滁州城西的琅琊山,山形像一片扁舟。我曾多次游览过那里,所以对它非常熟悉。

它又像在平山堂上观看那样,看到山的景色或明或暗,有时清晰可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