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前无廊,空林中有亭。
淅水为襟带,萧山作画屏。
仰高听流水,志体得所宁。
不能念羁旅,天地俱浮萍。
举首望飞泉,日暮未肯归。
夜凉多好风,明月有清辉。
一举随所之,不如鸿鹄飞。
思亲泪如雨,有露亦在衣。

【注释】

内乡县:今属河南。先春:即《早春》诗,是一首五言古诗。

淅水:淅河,即淅水,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的桐柏山,流入淮阳湖。

襟带:衣领和腰带。指自然景物。

萧山:指高耸入云的山峰。画屏:屏风。指山峦起伏,如画一般。

志体:志向。得所宁:心有所安。

羁旅:在外做客。

举首:抬起头来。望飞泉:仰视飞流而下的瀑布。

明月:明亮的月亮。清辉:皎洁的月光。

随所之:任凭自己的意愿。之:往、去。

不如鸿鹄飞:不如大雁向南飞翔那么自由、远走高飞。

思亲泪如雨:思念亲人的泪水像雨水一样流淌不停。

露:指露水,早晨的露珠。亦在衣:也沾湿了衣服。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诗人在洛阳任职期间所作。

开头两句点明地点和时间,“古寺前无廊”一句,表明寺院建筑简朴,“空林中有亭”,又显示了寺院幽静。接着写景,“淅水为襟带,萧山作画屏”。以“淅水”(淅河)喻山,以“萧山”喻岭,用“襟带”、“画屏”等形象化的语言描绘山水,使山水之美跃然纸上。

三四句转入抒情,“仰高听流水”,诗人站在山巅,俯视着奔流的溪水,聆听那潺潺的流水声,心中顿时宁静下来。“志体得所宁”,诗人终于找到了精神寄托和心灵归宿,感到心满意足,安然自得,于是便产生了“天地俱浮萍”的感慨。这里诗人用典,以“天地”比喻飘浮不定的行踪,以“浮萍”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身世,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过片后两句写日暮时所见。“不能念羁旅”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诗人对仕途的无奈与失望。“天地俱浮萍”一句,进一步表达自己对前途的忧虑和不安。“天地”代指茫茫人世,“浮萍”代指飘泊不定的人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种种苦闷和忧愁。

五六句写夜幕降临时的景色。“举首望飞泉”,仰望着飞泉从高高的山巅泻下,犹如一条玉带,晶莹剔透,美不胜收。而诗人此时的心情则如痴如醉地欣赏着这一美景:“日暮未肯归”。这两句诗,既写出了飞泉的优美景色,又表现出了自己陶醉其中,不愿离去的心情。

七八句写夜风和月色给人们带来的清凉之感。“夜凉多好风”一句,不仅描写了夜风凉爽宜人的特点,而且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明月有清辉”,这句诗以“明月”喻“清辉”,以“清辉”喻月色,将明月的明朗、洁白、清澈、明亮等特点都表现出来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的情感。

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明月,不禁想起远方的亲人,内心充满了思念之情:“一举随所之,不如鸿鹄飞。”诗人仰望天空,思绪万千,他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想起了故乡的山水,想起了家乡的美好景色。然而他明白自己无法回到故乡,只能在异地漂泊、思念亲人。因此他发出了感叹:“不如鸿鹄飞”。这里的“鸿鹄”是指大雁。诗人以大雁作为比喻的对象,将自己比作大雁,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了,意境深远悠远,情感真挚深沉,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