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稽山已十年,梦中物色故依然。
忆寻绝境经幽寺,曾向东风酌妙泉。
书穴雨馀云扑地,鉴湖春昼水连天。
别来乔木高多少,想见娇莺自在迁。

诗句释义

  1. 不到稽山已十年,梦中物色故依然。——诗人回忆起十年前曾到访的稽山,虽然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年,但在梦中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
  2. 忆寻绝境经幽寺,曾向东风酌妙泉。——诗人回忆起曾经探寻的一处幽静之地,在那里他曾向着春风品尝过一种珍贵的泉水。
  3. 书穴雨馀云扑地,鉴湖春昼水连天。——描述了一个书斋中的情景,雨水过后,云雾缭绕如同扑在地上一般;而当春天的阳光洒满大地时,鉴湖上波光粼粼,与天空连成一片。
  4. 别来乔木高多少,想见娇莺自在迁。——表达了对过去朋友的思念,想象着那棵老树现在的高度已经增长了许多,同时也期待看到昔日的娇莺如今是否仍然自由地飞翔。

译文注释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稽山以及那里的一草一木的深厚感情。首句“不到稽山已十年”透露出诗人对此次重访稽山的期待与兴奋。接着,“梦中物色故依然”描绘了诗人在梦境中寻觅旧地的情境,展现了他对往昔时光的留恋。第三句“忆寻绝境经幽寺”,表达了诗人对于一处神秘幽静寺院的回忆,以及在其中寻找某种珍稀体验的心情。后三句则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如“书穴雨余云扑地”和“鉴湖春昼水连天”等,营造出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同时蕴含着诗人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变化。最后一句“别来乔木高多少”,以对老朋友的思念作结,而“想见娇莺自在迁”则寄托了诗人对生命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和谐共存的美好祝愿。

作品赏析
本诗以“次韵王龟龄谒大禹祠酌菲饮泉”为题,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大禹祠的尊敬,也显示了其对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的重视。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画面,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历史场景中。诗人通过对稽山的描写、对幽寺的追忆以及对清泉的品鉴,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此外,诗中还流露出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于生命状态的深刻感悟。整体而言,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美学特色和人文情怀。

评析
本诗是一首充满怀旧之情和自然之美的佳作。诗人通过对稽山和大禹祠的回忆,巧妙地将个人经历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中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又不乏对人生哲学的深入思考。整首诗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能听到作者笔下的自然之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写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诗人多次探访并重游稽山的大禹祠时期。这一时期,诗人或许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感慨,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历史感和个人情感。这首诗不仅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是对自然和文化传统的敬仰,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抚慰和自我超越。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窥见诗人内心的世界及其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