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伴游丝春昼飘,或似凉薰夏朝䞘。
或时避舍秋空雨,或间回车冬日霵。
或穿杨柳丝线乱,或度浮图铃索掣。
或搴空里青纸鸢,或荡郊中黑风鳦。
或经花径残红陨,或入松林浓淀杌。
或历江河诸舰舫,激扬帆缦摇竿橛。
或到遐迩诸精舍,增光金碧韵铜铁。
或似汉祖憩芒砀,漫空雾霭凌云阙。
或如唐帝幸骊山,灿烂旗常杂青赤。
或似地仙列御寇,携筇御气乘飒䬂。
或如雷部谢仙火,亘天电焰挥霹雳。
或似游月访姮娥,仙乐八方吹远阔。
或如焚野觅功臣,烬气四隅光倏忽。
或似洞庭百丈樯,自西自东随意屑。
或如岢岚三尺地,不燧不钻常焰突。
或似鲁国焚咸丘,助张狂吹势难捽。
或如公瑾战赤壁,虎啸波狂那得熄。
或似牧儿爇秦陵,猛火照天三月热。
嗟余真有山水癖,每遇亭台须访谒。
这首诗是一首描述亭子的诗,每一句都描绘了亭子在各种季节和天气下的不同景象。
第一句“或伴游丝春昼飘”,描述了春天午后,风中飘荡的游丝。
第二句“或似凉薰夏朝䞘”,描述了夏天早晨,凉爽的空气像薰香一样。
第三句“或时避舍秋空雨”,描述了秋天,天空中的雨滴。
第四句“或间回车冬日霵”,描述了冬天,雪花纷飞的景象。
第五句“或穿杨柳丝线乱”,描述了杨柳树被风吹动的样子。
第六句“或度浮图铃索掣”,描述了寺庙的铃声被风吹动的情景。
第七句“或搴空里青纸鸢”,描述了空中飘着的风筝。
第八句“或荡郊中黑风鳦”,描述了郊外的大风。
第九句“或经花径残红陨”,描述了红色的花瓣被风吹落。
第十句“或入松林浓淀杌”,描述了松树林中的浓雾。
第十一句“或历江河诸舰舫”,描述了船只在江河中行驶的情景。
第十二句“激扬帆缦摇竿橛”,描述了船只在波浪中航行的情景。
第十三句“或到遐迩诸精舍”,描述了远方的寺庙。
第十四句“增光金碧韵铜铁”,描述了寺庙的装饰。
第十五句“或似汉祖憩芒砀”,描述了刘邦曾在芒砀山休息的情景。
第十六句“漫空雾霭凌云阙”,描述了云雾笼罩的宫殿。
第十七句“或如唐帝幸骊山”,描述了唐朝皇帝游览骊山的情景。
第十八句“灿烂旗常杂青赤”,描述了五彩缤纷的旗帜。
第十九句“或似地仙列御寇”,描述了仙人列队迎接的情景。
第二十句“携筇御气乘飒䬂”,描述了仙人驾驭云雾的情景。
第二十一句“或如雷部谢仙火”,描述了仙人点燃火焰的情景。
第二十二句“亘天电焰挥霹雳”,描述了雷电交加的场景。
第二十三句“或似游月访姮娥”,描述了嫦娥在月宫中的形象。
第二十四句“仙乐八方吹远阔”,描述了仙乐传遍四方的情景。
第二十五句“或如焚野觅功臣”,描述了寻找功臣的场景。
第二十六句“烬气四隅光倏忽”,描述了火光四射,瞬间消失的情景。
第二十七句“或似洞庭百丈樯”,描述了洞庭湖上的船只。
第二十八句“自西自东随意屑”,描述了船只在湖中自由航行的情景。
第二十九句“或如岢岚三尺地”,描述了高山上的石阶。
第三十句“不燧不钻常焰突”,描述了石阶上没有火种的情况。
第三十一句“或似鲁国焚咸丘”,描述了鲁国的祭祀场所。
第三十二句“助张狂吹势难捽”,描述了祭祀时的鼓声难以停止。
第三十三句“或如公瑾战赤壁”,描述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指挥作战的情景。
第三十四句“虎啸波狂那得熄”,描述了战争的激烈程度。
第三十五句“或似牧儿爇秦陵”,描述了牧童焚烧墓地的情景。
第三十六句“猛火照天三月热”,描述了大火燃烧的景象。
第三十七句“嗟余真有山水癖”,描述了诗人热爱山水的性格。
最后一句“每遇亭台须访谒”,表达了诗人对亭台的向往和喜爱之情。整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亭子的千姿百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