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中年后,名家信有初。
身罹钩党祸,学稿启蒙书。
木直宜先伐,兰芳竟自锄。
首阳千驷马,后世定何如。
诗作原文
天子中年后,名家信有初。身罹钩党祸,学稿启蒙书。木直宜先伐,兰芳竟自锄。
译文
天子在中年时期遭受了迫害,名家确实有很多初出茅庐的弟子。虽然身陷于钩党之祸,但所学的学问和启蒙的书籍却未曾放弃。就像树木一样需要先行砍伐那些弯曲的地方,而兰花则应自行铲除那些不芬芳的花蕾。
注释
- 天子:此处指代的是当时的皇帝或君主。
- 中年后:指年纪已到中年。
- 名家:这里指文人学士、学者。
- 信有初:的确有很多初出茅庐的弟子。
- 罹钩党祸:遭遇了政治上的陷害或反对。
- 学稿启蒙书:指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与启蒙之书。
- 木直宜先伐:比喻人应该首先去除自身的不良因素或错误行为。
- 兰芳竟自锄:比喻人应该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如同修剪花枝一样重要。
- 首阳千驷马:用来形容人虽身处逆境,但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 后世定何如:后人如何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和人物?
赏析
这首诗是宋朝曾极对一位名叫蔡西山先生的悼念之作。诗中的“天子中年后”和“名家信有初”,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判,认为有些文人学者因政治原因遭受迫害。而“身罹钩党祸”则直接点明了这位先生因为某种政治原因而遭受不幸。
接下来的诗句,“学稿启蒙书”,表达了尽管处于困境中,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学问和教育工作。这种坚持体现了他的学术精神和道德立场。
第三句中的“木直宜行伐”和“兰芳竟自锄”,运用了自然界的形象来比喻人生的道理。前者强调了人应该主动去纠正自己的缺点,后者则是说人应当自觉地去维护自己的美德。
最后两句“借问西山近何似,白云长护紫阳碑”,以自然景象喻人。通过提及“西山”和“紫阳碑”,诗人表达了对于先生人格的敬仰以及对其教诲和影响的认可。这里的“紫阳碑”可能指的是先生留下的教诲或成就的象征。
这首诗通过对蔡西山先生生平和政治遭遇的描述,展现了其坚定的学术信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先生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哀悼。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使其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忆,也是对一种理想人格追求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