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下官曹寄玉溪,溪边野老借光辉。
啮毡校尉冲寒去,扇枕郎君触热归。
大父正携灵寿杖,尊公更着老莱衣。
赠行未说功名事,此事如公世上稀。

【注释】:

  • 苏伯益:人名,作者的朋友
  • 玉溪:地名,这里指作者的家乡
  • 野老:山野老人
  • 啮毡:典出《后汉书·冯异传》,东汉末年,匈奴侵扰边疆,冯异奉命征讨,他身先士卒,深入敌阵,在战场上与敌人肉搏。战后,他脱下战袍放在毡上啃食。后来用这个典故表示为国捐躯,或甘愿牺牲。
  • 校尉:军官
  • 扇枕郎君:典出《晋书·谢安传》,东晋时期,谢安经常在炎热的夏日里扇着枕头睡觉,而他的好友王羲之一时也扇着枕头,两人因此戏称“对床夜雨”。
  • 灵寿杖:典出《南史·萧子显传》,南朝时期,萧子显曾经担任过太傅、司空等职,被封为永阳王,他非常喜爱灵寿木制的拐杖,经常随身携带。
  • 老莱衣:典出《后汉书·逸民传》,东汉时期的隐士梁鸿的妻子孟光十分贤惠,她总是身着粗布衣服,不事打扮,梁鸿对她很是疼爱。
  • 功名事:典出《晋书·王戎传》,西晋时期的名将王戎曾经担任过荆州刺史,他曾经向朝廷推荐过一些有才能的年轻人,但是朝廷却一直没有任用他们,王戎对此表示不解和失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朋友苏伯益代还侍下的深深祝福。全诗共四句,每一句都充满了深深的情感,既有对朋友的赞美,也有对友情的珍视。

首句“幕下官曹寄玉溪,溪边野老借光辉。”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将自己比作幕下官曹,将自己比作溪边野老,以此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将苏伯益比作光辉,以此表达对朋友的赞美之情。

次句“啮毡校尉冲寒去,扇枕郎君触热归。”则描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以嚼草抵御寒冷的校尉,以扇枕取暖的归来的郎君,形象地描绘了两位友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第三句“大父正携灵寿杖,尊公更着老莱衣。”则是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将两位友人比作古代的圣贤,既表现出他们对友谊的珍视,也显示出他们对友情的执着追求。

最后一句“赠行未说功名事,此事如公世上稀。”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也是对友情的最高赞扬。在这里,诗人以“功名事”来暗示朋友的未来道路可能会充满艰辛和挑战,而他却依然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这是何等的执着和勇气!诗人以此表达了对朋友深深的祝愿和敬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