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南楚君南越,遣骑持书致石泓。
未识松煤先一笑,向人鸲鹆眼能明。
【注释】
君:古代对对方的敬称。
遣骑持书致石泓:派遣使者拿着书信送到石泓。石泓,地名,今属广西。
未识松煤先一笑:不知道用松炭磨墨,却先笑了起来。松煤,即松墨,用松木烧成的灰作墨。“煤”是古汉语中指松木的别称。
向人鸲鹆眼能明:对着人说眼睛像鸲鹆(qíyu,一种鸟类)一样明亮。“鸲鹆”是古汉语中指鸟的别称。
赏析: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南朝齐诗人、文学家。他一生写诗300多首,内容涉及政治、社会、自然风光等方面,其中以咏物诗最为出色。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寄兴,借景抒怀,富有情趣和理趣,语言清新自然,形象鲜明生动,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谢朓的咏物诗多写景,而情寓其中,有感而发,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谢朓的咏物诗多写景,而情寓其中,有感而发,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首诗就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咏物诗。诗中写的是送端砚给石泓时的情景。
诗的开头两句:“我居南楚君南越,遣骑持书致石泓。”意思是说,我在南方居住(在南楚),你却在南方做官。我派使者给你送上一封信,信上写了些什么呢?后两句:“未识松煤先一笑,向人鸲鹆眼能明。”意思是说,当我还不知道用什么松炭磨墨的时候,你却已经笑出声来,因为你的眼睛就像那山中的鸲鹆一样明亮。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未识松煤先一笑”,既写出了自己的无知,也写出了石泓的聪敏机智;“向人鸲鹆眼能明”,则写出了自己的惊奇赞叹,也写出了石泓的聪明机灵。这两个动作,把石泓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令人喜爱。
从艺术手法来看,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但这首诗的咏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咏物,而是通过咏物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中虽然写了石泓的聪颖机智,但也写了自己的无知可笑,所以,这首诗既是赞美石泓的咏物诗,又是自谦自嘲的咏怀诗。
这首诗的构思很巧妙,它把送端砚和石泓联系在一起写,把石泓比作鸲鹆。这样写,不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有趣,而且使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更能打动人心。
诗中“未识松煤先大笑”,“向人鸲鹆眼能明”,这两句话都是写自己对石泓的赞赏。“笑”和“明”这两个动作,表现出石泓的聪明机敏。“未识”二字,说明自己并不知道如何用松墨磨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不知道,而是说“未识”,显得谦虚而有礼貌。而石泓却能先笑起来,还能看到人的眼睛像鸲鹆一样明亮,这两句既表明了石泓的聪颖机智,又显示出了石泓的幽默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