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经济得时英,方底除书下汉庭。
将幕鼓旗惊白昼,谏垣冠剑动青冥。
指撝瓯越归谈笑,镇压江吴出醉醒。
金鼎盐梅须大用,九霄应已梦仪刑。
【注释】
东南:指江淮一带。得时英:比喻有贤臣。方底:正合。除书:朝廷的任命书。汉庭:指汉朝皇宫,这里代指朝廷。将幕鼓旗惊白昼:形容沈谏议声威显赫,震动朝廷。将:率领、指挥之意。幕府:指沈谏议的官署。白昼:白天,大白天,形容时间之早。《晋书·谢安传》:“谢安年少时,安仁以百万赏军,安遂游放,不以王事为念。人问其故,答曰:‘处天地之元,与日月同光,此志不立,何其自苦!’” 后以“游放”为“不拘礼度”,此处指沈谏议不受拘束。指撝瓯越:指谢玄平定了东晋初年北方的五胡乱华。瓯越:《左传》:“吴伐越,栖于会稽;越子请盟。公予季子……盟于五湖。” 后泛指南方。谈笑:言谈间互相戏谑,这里指沈谏议与友人之间的交往,也暗指沈谏议的为人,即他为人谦和有礼。镇压:压制,制服。出醉醒:从酒醉中醒来,形容沈谏议刚直不阿的性格。金鼎:喻指朝廷,盐梅:比喻贤臣,《论语·先进》:“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束修,七十而归于老,死而后止。’” 后以“金鼎”、“盐梅”为“国家重臣”。应已:应当。仪刑:榜样,楷模。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一位名叫沈谏议的朋友时写的。诗中既表现了他的惜别之情,又赞美了他的人品和才华。
第一句“东南经济得时英”中的“东南”指的是江淮一带;“经济”是治理的意思,“得时英”则是说沈谏议具有治理江淮地区的才干和才能,就像英杰一样。
第二句“方底除书下汉庭”中的“方底”是指他被任命为朝廷的重要官员,“除书”即朝廷下达的任命文书。这句诗表明沈谏议在朝中担任重要的职务,地位很高,受到皇帝的信任和尊重。
第三句“将幕鼓旗惊白昼”中的“将幕”是指沈谏议的官署;“鼓旗”是军队的标志;“惊白昼”则表示他的威望很高,能够震慑四方。
第四句“谏垣冠剑动青冥”中的“谏垣”是指朝廷的官署,“冠剑”是指官员的佩剑,“青冥”则是指天空。这句诗描绘了沈谏议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他像英雄豪杰一样令人敬畏。
第五句“指撝瓯越归谈笑”中的“瓯越”是指南方地区,“指撝”则是指挥的意思。这句诗描述了沈谏议在南方地区有着很高的声望,能够轻松地指挥当地的事务。同时,这里的“谈笑”也暗示了他的谦虚和友善的性格。
第六句“镇压江吴出醉醒”中的“江吴”是指江南地区,“镇压”则是制服的意思。这句诗描绘了沈谏议能够在江南地区发挥巨大的作用,使得当地的民众从困境中走出来重新生活。同时,这里的“出醉醒”也是形容沈谏议的聪明才智,他能够让百姓从困境中走出来重新生活。
第七句 “金鼎盐梅须大用”中的“金鼎”是指朝廷,“盐梅”是指贤臣,“须大用”则是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句诗表达了沈谏议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第八句“九霄应已梦仪刑”中的“天宫”是指仙境,“梦仪刑”则是想象自己在天宫中的形象。这句诗意味着沈谏议在天宫中的形象应该是非常崇高的,他在天宫中享受着无尽的荣耀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