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湘有寇未诛剪,杀气凛凛围江浔。北兵居南匪便习,若以大舶乘高岑。
伧人操兵快如鹘,千百其旅巢深林。超突溪崖出又伏,势变不易施戈镡。
能者张弓入城郭,连邑累镇遭驱侵。群党争夸杀吏士,白骨弃野谁棺衾?
貔貅数万直何用?月费空已逾千金。楚为贫乡乃其素,应此调发宁能禁?
捷如马援不得志,强曳两足登嵚崟。乌蚁睢盱倚岩险,此虑难胜端非今。
较然大体著方册,唯用守长怀其心。祝良张侨乃真选,李瑑道古徒为擒。
呜呼庙堂不慎择,彼士龊龊何能任?大中咸通乃商鉴,养以岁月其忧深。
愿书此语致太史,献之以补丹扆箴。
【注释】
湘寇:指湖南的强盗。衡湘,即衡阳、湘江一带。未诛剪:没有剿灭。杀气凛凛:杀气腾腾。围江浔:包围江州,即今江西九江。大舶:大型船只。乘高岑:登上险要地势。伧人:指湖南人。操兵快如鹘,千百其旅巢深林:操练军队快捷如鹘(一种猛禽),成千上万的士兵隐藏在山林之中。超突:超出。溪崖:山间河流。出又伏,势变易施戈镡:形势变化难以使用兵器,比喻形势严峻,难以应付。能者:有才能的人。张弓入城郭,连邑累镇遭驱侵:有才能的人进入城市,被驱赶到边境。连县连镇,遭到侵略。群党争夸杀人,白骨弃野谁棺衾? 貔貅数万直何用:几千名士兵有什么用呢。月费空已逾千金:一个月的军饷开支已经超过一千金。楚为贫乡乃其素,应此调发宁能禁?楚地本是贫穷之地,所以这里调动军队是徒劳无功的。捷如马援不得志,强曳两足登嵚崟:如同马援不得志一样,强拉着两只脚登上险峻的山峰。乌蚁睢盱倚岩险,此虑难胜端非今:乌鸦盯着岩壁,靠着险峻的山峰,这种忧虑是难以克服的,这是指国家当前面临的局势非常严峻。较然大体著方册,唯用守长怀其心:很清楚国家的大致情况,只有用来安抚百姓,心怀国家之忧。祝良张侨乃真选,李瑑道古徒为擒:真正有才能的人才被选拔出来,而李琢却因说古道今而被捕。呜呼庙堂不慎择,彼士龊龊何能任?大中咸通乃商鉴,养以岁月其忧深:唉!朝廷不慎重选择人才,那些士大夫怎么能胜任呢?唐僖宗大中年间的咸通年,可以作借鉴。养以岁月其忧深:用漫长的岁月去培养他们,他们的忧虑是很深重的。愿书此语致太史,献之以补丹扆箴:希望把这些话写下来给太史,献给朝廷,以作为朝廷治国的箴言。
赏析:
这是一首讽喻诗,诗人借湘寇之乱抨击了当时朝廷对边疆战事的轻忽态度。全诗八句四十六字,每句七字。前六句叙事,后两句议论。全诗采用赋体,直陈其事。语言明白晓畅,质朴无华。
开头两句点题:“衡湘有寇未诛翦”,湘寇尚未被剿灭。“杀气凛凛围江浔”,“杀气”二字,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气氛。以下六句写湘寇猖獗,攻陷城池。首句“北兵居南匪便习”,北方军队习惯于南方地形,容易得手。次句“若以大舶乘高岑”一句承上启下,指出敌人利用水陆两路进攻,形势十分危急。接着写“伧人操兵快如鹘”,“伧人”即指湖南人,“操兵”即指挥军队,“快如鹘”指行动敏捷,像鹘鸟一样迅疾。这句既写敌军勇猛强悍,也暗含讽刺之意。“千百其旅巢深林”,“巢深林”三字写出敌军隐蔽的地点和方式。以下五句写敌人突破防线,逼近国都,使朝廷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最后两句“能者张弓入城郭”,指一些有才能的人率兵进城,但“连邑累镇遭驱侵”,“连邑累镇”指大片地区,“遭驱侵”指受到攻击或驱逐。“群党争夸杀人,白骨弃野谁棺衾?”意思是说,许多士兵在战斗中被杀,尸体无人收埋。“貔貅数万直何用”,“貔貅”指英勇善战的军队,“直何用”意为有什么用处呢?这一句是反问,表示湘寇如此强大,国家竟无力抵御。“楚为贫乡乃其素”,“楚”指湖南,“贫乡”指偏远的地方,“素”指习惯,本意是说湖南穷困偏僻,所以才易于对付。“应此调发宁能禁?”意思是说既然湖南如此贫困偏僻,那么调动军队攻打它也是徒劳无功的。这几句从正面写敌人的猖獗,同时也暗示朝廷对湘寇的轻视,以及出兵的徒劳无功。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诗人认为朝廷不能正确地选拔人才,以致于“彼士龊龊何能任”。这一句既是对当时朝廷重用宦官、排斥贤能的揭露和批判,也是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批评和谴责。末句“大中咸通乃商鉴”一句,诗人以历史为例,说明朝廷应该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养以岁月其忧深”,意思是说如果朝廷能够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那么国家的忧愁就会减轻许多。“愿书此语致太史”,诗人希望把这些话记录下来,呈献给皇帝,以供参考。
这首诗运用赋体的形式,叙述了湘寇的猖獗和朝廷的应对措施,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轻视边疆事务的不满以及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指责。全诗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而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徐培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