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绿平堤万里桥,安舆欲去此迟留。
了知薪尽无馀火,犹复情痴认刻舟。
终古不磨方寸恨,深恩未有一分酬。
回头菽水中年乐,拥袂汍澜涕莫收。
【注释】
过万里桥:经过万里桥。安舆:古代的车子,此处指车。薪尽无馀火:用《左传》:晋文公渡河伐曹,不济,使右岸有船,曰:“余忘其大矣。”乃止宿。比军夜话,越人有薪之者,恐光欲攻而反,乃背越国亡去。“薪尽”即喻此。
刻舟求剑:战国时楚人有涉江上山,遇一老人,问其何来。答曰:“吾渡江而山,见金在沙中,因取之。”遂弃舟,寻而不见。后遇渔者,知舟覆,乃得金于沙中。“刻舟求剑”是说不知变通。
方寸恨:心中怨恨。
菽水:豆和水,比喻饮食。
【赏析】
这首送别之作,写得情深意长,沉郁顿挫,感人至深。开头二句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写自己与友人同游万里桥上,不觉四年过去,如今又在这地方告别了。“俯仰四年”,说明时间之长;“不胜感怆”,写出自己的感情之深。这二句从送别这一特定时刻落笔,把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表达出来。下面二句写诗人对这次离别的感受。他想到自己像《左传》中所说的“晋文公渡黄河,不济,使人植標表其旁,曰:‘俟我顾而发之’”。结果“忘其大者”,以致连自己乘坐的船只都被抛弃了。“犹复情痴认刻舟”,是说他虽然懂得“刻舟求剑”的错误,却仍不免为旧情所牵,不能割舍。这是说,尽管自己明白应该随缘变化,但仍然留恋旧日的情谊。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下两句笔锋陡然一转,写诗人对先君的怀念。他想到先君对自己一片深情厚谊,自己却未能报答一分,深感内疚。“终古不磨方寸恨,深恩未有一分酬”,这两句运用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诗的最后四句,写诗人对这次离别的感慨。他想到自己回到家乡以后的生活,不禁悲从中来。他想:先君年事已高,自己怎么能让他在贫贱之中受辱呢?于是“回头菽饮中年乐”,便想回去侍奉老亲,让他们过上舒适的生活。但是“拥袂汍澜涕莫收”,想到自己不能实现这个愿望,又不禁泪如雨下。全诗以送别起兴,由送别生感慨,再由感慨归结到自己对先君的怀念。这样层层推进,波澜起伏,感情逐渐升华,诗意逐渐加深。结尾二句,直抒感慨。诗人想到先君对自己的一片深情厚谊,而自己却不能报答一分,深感内疚。因此,在送别之际,不由得流下了泪水。这种情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这种伤感的情绪上,而是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自己不能报答先君的深情厚谊呢?这就使诗的情感更加深刻、更加动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