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桧蟠根不记年,尽饶红紫竞春妍。
箯舆来往清苕岸,坡颍那能此乐全。
【注释】贺秀岩李工侍七首:指宋人黄庭坚为李公麟写的《双桧图》。双桧蟠根不记年,尽饶红紫竞春妍:双松蟠曲的树根已经忘却它的年龄了,尽管满山遍野都是红的、紫的花,它们争奇斗艳,也比不上这双松的秀丽。
箯舆来往清苕岸:乘着车子来来往往地在清苕的岸边游玩。
坡颍那能此乐全:苏轼(苏东坡)和颍州人士怎么能享有这样的快乐呢?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诗人以清新脱俗的笔触,将这幅双桧图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句“双桧蟠根不记年”,描写双桧树根盘曲蜿蜒,岁月流转,已无法考证它们的年龄,却依然傲然挺立,生机盎然。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双桧以人的生命力和坚韧精神。
第二句“尽饶红紫竞春妍”,进一步赞美双桧的美貌。红紫争艳,春意盎然,而双桧则以其独特的风采,更添几分韵味。这里用“红紫”与“双桧”形成对比,既突出了双桧之美,又展现了春天之盛景。
第三句“箯舆来往清苕岸”,描绘了人们乘坐小车来到清苕的岸边游玩的情景。这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既有静态的树木,又有动态的人车,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第四句“坡颍那能此乐全”,则是诗人的感慨。他认为只有他才能享受如此美好的景色,而其他文人墨客则难以拥有如此乐趣。这里的“坡颍”指的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他们曾居住在颍州(今安徽阜阳),所以称他们为“坡颍”。诗人通过比较,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双桧树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诗中还融入了一些历史文化元素,使得作品更具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