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师知地脉,杖锡此间卓。
分占神仙囿,敲出清泠玉。
锡飞已乘龙,泉洁可饮鹤。
林下几寒暑,池中不盈涸。
木石常借润,瓶罂随量足。
池无汲绠线,逗引走修竹。
渴心生尘埃,对此惬所欲。
洗耳听松音,漱齿汲山绿。
更携一壶归,为浣众生浊。
遥愧山中人,四时自斟酌。

【译文】

又题卓锡泉

我师父知道地脉的情况,用杖挑了锡壶来此间住下。

他分占神仙的园林,敲出清泠玉的声音。

锡壶飞去已经升天,泉水清洁可饮仙鹤。

林中树下有几寒暑,水池之中不盈涸。

木石常借润泽,瓶罂随量足。

池中没有汲绠绳索,逗引走修竹。

口渴时心生尘埃,对此惬所欲。

洗耳听松音,漱齿汲山绿。

更携带一壶回去,为浣众生浊。

遥愧山中人,四时自斟酌。

【注释】

卓锡泉:晋代僧人慧远居庐山东林寺,在岩石上建亭,名卓锡泉。

吾师:我师父。

地脉:地理的脉络。

杖锡:拄着锡杖。锡,一种铜制或银制的乐器,形状像剑,柄端有环,可以插在杖上。

神仙囿:神仙居住的地方。囿,古代帝王宫苑内饲养禽兽的地方。

敲:敲击,使发出声音。

清泠玉:清凉如玉的泉水,形容水清。

乘龙:指骑龙上天。

林下几寒暑:在树林下面度过几个寒暑。

池中不盈涸:水池中不溢出干涸。

木石常借润,瓶罂随量足:树木和石头经常得到滋润,瓶罐也随着需要装满。

池无汲绠线:没有汲水的长绳。汲,打水;绠(gěng),井上的绳索;绠线,即汲绳。

逗引:招引、吸引。

修竹:长竹。

渴心生尘埃:口渴时会生出尘埃。

对:面对。

惬:满足。

洗耳:洗净耳朵。洗耳恭听,指专心聆听。

松音:松涛声。

漱齿汲山绿:漱口品尝山中的绿色。

一壶:一壶酒。

濯(zhuó):洗澡。

四时自斟酌:一年四季都能自己斟酌取舍。斟酌,考虑、权衡。

【赏析】

《又题卓锡泉》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在慧远法师的住所卓锡泉所作。慧远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高僧,他与道安、鸠摩罗什、昙影等同称“庐山佛学八大家”。公元342年,慧远从江陵来到庐山,在此讲经说法,弘扬佛教,并建立了东林寺。公元356年10月8日,在东林寺结茅而居,从此不再外出。公元412年11月17日去世,享年82岁。《卓锡泉》诗即是写于此时期,故题为《又题卓锡泉》。

首联“吾师知地脉,杖锡此间卓”,点出了诗人和慧远的交往。“知地脉”是说慧远知道这里的山水之妙、灵气之深,“杖锡”则是指他以锡杖为标志,在这里结庵居住,表明了他的修行之处就在这里了。

颔联“分占神仙囿,敲出清泠玉”,则是进一步描绘了他居住的环境以及他的修炼生活。这里的“神仙囿”指的就是山林之中,也就是他居住的地方,“清泠玉”则是指清澈如玉的泉水,这两句写出了他在这片山林里过着隐居的生活,过着清净的修行生活。

颈联“锡飞已乘龙,泉洁可饮鹤”,这是进一步描绘了他修炼生活的一些细节。这里所说的“乘龙”、“饮鹤”,都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修行的人可以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尾联“林下几寒暑,池中不盈涸”,则是进一步描绘了他在这个地方的生活状态。“林下”指的是山林之下,也就是他的居住之地;“寒暑”,表示时间的流转,这里指的可能是他在这里居住的时间之久;“池中”,则是指他居住的这个地方的水潭之中,“不盈涸”则是说这里的水总是保持着流动的状态,不会干涸。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通过对慧远禅师生活状态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亲近感,对修行的执着和向往,体现了他追求精神自由和解脱的心境。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对于宗教文化的重视以及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