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驿里见春风,几度怀清隔晓钟。
思白有人伤柳色,依刘无地感萍踪。
半生力学羞长剑,两载心期信短筇。
九叠屏高有标致,远公相约则吾从。

秋岩自山中见约

秋岩在山中,与友人约定相见。

九江驿里见春风,几度怀清隔晓钟。

在九江驿里见到了春天的风,几次隔着晨钟思念着友人。

思白有人伤柳色,依刘无地感萍踪。

思念的人看到柳色而伤心,我则没有地方感受自己的行踪。

半生力学羞长剑,两载心期信短筇。

半生的功夫学到了本领,却羞于使用长剑;两年的时间期待着相聚,但心期未能实现。

九叠屏高有标致,远公相约则吾从。

九叠屏很高,景色很美,就像东晋高僧慧远和陶潜约定一样,我愿意追随他的脚步。

【注释】

(1)秋岩:山名。在江西九江西,一名匡山、匡阜,又名天台、石城、石门。

(2)九江驿:古驿站名。在今江西九江市西。

(3)几度:多次,屡次。

(4)思白:诗人自称。白,这里指白居易或李白。

(5)柳色:柳条的颜色,这里指柳树。

(6)依刘:依傍刘氏,即刘禹锡。

(7)长剑:指剑客的长剑。

(8)心期:心愿。

(9)九叠屏:庐山名胜之一,为庐山的主峰之一,海拔1430米,相传为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的衡山之九峰所聚而成,因峰峦重叠、如叠嶂之屏而得名。

(10)远公:慧远,南朝宋佛教僧人,创立东林寺。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晋朝隐士。二人皆为佛教徒,故以“远公”代称慧远和尚。

(11)相约:指陶潜与慧远的友谊。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秋天。当时作者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做郡守,与友人相会于庐山,遂有是篇。

首联两句写诗人与友人相约于庐山的秋岩见面。“自山中”三句写两人相会的情景:秋岩是庐山的一处名胜,风景秀丽,山中幽静,是好友们相聚的好地方。诗人和朋友们在山中相会,一起欣赏秋天的美景,畅谈友情。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某种原因,两人被迫分别,只能在梦中相见,心中充满感慨。

颔联两句写朋友间深厚的情谊。他们相互伤害对方的情怀,都感到痛苦难忍。因为两人性格各异,无法互相理解对方的心意。这种情感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弦。

颈联两句写诗人对自己的处境感到羞愧。他虽然努力追求功名利禄,但却羞于用长剑来保护自己。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志向并不在于功名利禄上,而是希望能够过一种平淡的生活,与朋友共同度过美好时光。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他只能无奈地面对这一切。

尾联两句写他对未来的期待。他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自己将能够再次与朋友相聚。那时他将会感到无比快乐和满足。同时他也相信未来的日子将会更加美好和充满希望。

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感人。诗人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面来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既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点也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