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雨滞留,孤舟坐寂历。
自量迂亦甚,托人寻竹笛。
展转耗音绝,失笑何陷溺。
无计遣羁怀,倾壶倒馀沥。
小醉自不恶,篷窗未收滴。
天阴鹤忽鸣,何时离赤壁。
狂疑明月出,移舟出芦荻。
浩歌苏仙吟,破此夜寥阒。
【译文】
雨中停泊蕲州岸边,
连续几天的雨让我滞留。
自我估计迂腐也很严重,
托人寻找竹笛来吹。
辗转反侧消耗了音声,
失笑自己陷入泥潭。
没有办法驱遣心中的羁绊,
倒出壶里的余沥来消愁。
微醉之后不感觉厌恶,
篷窗未收滴落的水珠。
天阴鹤忽然鸣叫,
什么时候离开赤壁?
狂想明月从天边升起,
把船驶向芦荻丛生的河滩上。
高声吟唱苏仙的诗篇,
打破了夜的寂静。
【注释】
蕲州:今属湖北,在长江北岸。
自量迂亦甚:估量自己的迂缓也太严重了。自量,自揣,估计。量,通“量”。
托人寻竹笛:请人找来竹制的笛子。
展转:翻来覆去。耗音绝:声音消失。
何陷溺:如何使自己陷入困境。
无计遣羁怀:没有办法排遣内心的烦闷。
倾壶:倾倒酒壶。余沥:酒后剩余的酒汁。
小醉:微醉。自不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
篷窗:船篷上窗户。未收滴:没有收拾水珠。
天阴鹤忽鸣:天气阴沉时,鹤忽然鸣叫。
离赤壁:离别赤壁山。赤壁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西,长江南岸。
狂疑明月出:狂想明月出现。
移舟:让船移动。出芦荻:驶出芦苇丛生的地方。
浩歌:放声歌唱。苏仙吟:苏东坡写的诗篇。
破此夜寥阒:打破整个夜晚的寂静。
【赏析】
《雨泊蕲州岸下》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作品。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诗人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县)遇雨而滞留,借酒浇愁,抒发感慨之情。
首句“连日雨泊蕲州岸”,点明题意,表明是在蕲州遇雨停留。“连日”即多日,“泊”字写出了雨势之大,使舟不能行,只得停泊在岸边等待雨过天晴。“雨泊”二字既写出了时间、地点和天气状况,又暗示了作者心情的苦闷。“孤舟坐寂历”,以孤舟坐寂,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与郁闷。“自量迂亦甚”,以“迂”字自嘲,说明自己过于拘谨、守旧,不合时宜,因而被滞留。“托人寻竹笛”,托人在蕲州寻找笛子,表明了诗人想要借此来排遣郁闷的心情。“展转耗音绝”,由于风雨交加,声音变得模糊不清,以致于声音完全消失了,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郁闷。“失笑何陷溺”,诗人因无法摆脱郁闷的心情而失笑自嘲,认为自己被这种郁闷所困,陷入了泥潭之中,难以自拔。
接下来两句“无计遣羁怀,倾壶倒馀沥”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无计”表明了诗人的无助感;“倾壶倒馀沥”则表现了诗人借酒浇愁的做法。诗人在无奈之下,只能借酒浇愁,以解心中郁闷。然而,这种办法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彻底解除诗人心头的郁闷。“篷窗未收滴”,写诗人因为心事重重,以至于连篷窗外的水珠都没有收拾干净,这既表现出了作者心绪之乱,也反映出其对人生无常、世事变幻的感慨。“天阴鹤忽鸣”,天气阴沉时,一只鹤突然鸣叫起来。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鹤因天气阴暗而发出鸣叫声的情状,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压抑与不安。“何时离赤壁”,诗人此时正站在赤壁矶头,望着远方的江面,不禁想起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想到历史兴衰更替的规律和自己的处境,不禁感到茫然若失。“狂疑明月出”,诗人此时正处在一种极度郁闷的状态中,因此他想象着月亮从云层后面露出脸来的情景。“移舟出芦荻”,由于月出云散,诗人决定将船驶出去,远离这片令他感到压抑的芦荻丛生的地方。这里的“移舟”与前面的“孤舟”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孤独无助的处境。“浩歌苏仙吟”则是诗人借助苏轼的诗歌进行抒发,以此来排遣心中的郁闷。“破此夜寥阒”,通过排遣郁闷、吟诵苏诗,诗人终于打破了整个夜晚的寂寞与沉寂。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情世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所遭遇的孤独与郁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慨。同时,这首诗也是一首具有哲理性的佳作,通过咏物抒情的方式,传达出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