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蓑台子上,载酒共跻攀。
竟日何妨醉,看云终是闲。
千丝平岸柳,一发别州山。
颇亦关乡念,春深未得闲。
【注释】
登晒蓑台:指登上晒蓑台,诗人登台后有感而作。晒蓑台子上,载酒共跻攀。在晒蓑台上举杯饮酒,一起攀登高台(台子)。
竟日何妨醉:整天何不喝酒沉醉?
看云终是闲:看云终是悠闲的。
千丝平岸柳,一发别州山:千丝万缕的岸柳和一发的远山,都是诗人眼中的景致。
颇亦关乡念,春深未得闲:也牵挂着家乡的事情,春天已经很深了,还没有得到休息(闲暇)。
【赏析】
此诗作于唐僖宗乾符四年(877),诗人在成都浣花溪边的草堂居住之时。诗人在浣花溪畔的晒台与亲友相聚,饮酒赋诗,以抒发他对国家兴亡和个人遭遇的感慨之情。全诗写友情、抒怀抱,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首联起句“晒蓑台子上,载酒共跻攀”写登临之乐。诗人登台后有感而作,他与亲友们一边饮酒一边攀登高台(“台子”),这是多么愉快的事!诗人在这里运用白描手法,将友人间的亲密无间表现得十分生动。
颔联“竟日何妨醉,看云终是闲”,写登临之乐中的旷达自适。诗人说,整天不妨沉醉在美酒中,因为看云终究是一种悠闲。这里,诗人用“看云”来概括自己的心境,突出了一种旷达的情怀。诗人认为,尽管国家动荡不安,但他却能泰然处之,因为他能够像观赏白云一样,看破世间的荣辱得失,超然物外。
颈联“千丝平岸柳,一发别州山”,写登临之乐中的自然之美。诗人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岸边的柳树犹如千丝万缕一般,而远山则像是一根长长的发丝。这些景物不仅美丽而且富有情韵,使人赏心悦目。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比喻,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尾联“颇亦关乡念,春深未得闲”写登临之乐中的乡愁之苦。诗人说,我也很惦记家乡的事情,但是春天已经很深了,我却还没有得到休息(闲暇)。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内心的无奈。尽管他在朋友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时光,但是他却仍然无法摆脱对家乡的牵挂。因此,当他听到春天已经深深时,他才感到更加寂寞和无助。
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语言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友谊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它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又表现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手法,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