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华山下古禅宫,鼎足蒲团午夜同。
但有鸡声替钟鼓,更无僧影到帘栊。
真情迥出忘情外,多语都归妙语中。
转首是谁南与北,庭前桧柏亦生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赏析。这是一道考查诗歌内容的试题,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第一句“觉华山下古禅宫”,点明了地点,即华山下的一座古寺,为下文的叙述做了铺垫;第二句中“午夜同”是诗人在深夜同叶适一同宿于这座古寺,这一句写出了两人夜游的兴致与乐趣。“鼎足蒲团午正同”写他们午时在寺里一起打坐,“鼎足蒲团”指僧人用蒲团作座,而“午正”指的是中午时分。“午夜同”与“午正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与叶适的交情之深。“但有鸡声替钟鼓,更无僧影到帘栊”两句写诗人与叶适在寺中打坐,听到寺庙内响起的鸡啼声,代替了敲钟击鼓的声音;也看不到僧人的身影,可见二人打坐的专心和入定之快。“更无僧影到帘栊”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僧人比作没有影子的人,既表现了僧人的清高,又表现出作者对于僧人的仰慕之情。“真情迥出忘情外,多语都归妙语中”是诗人自赞其文。此二句写诗人的文才远超过一般人,其文章之美,已超然于世俗之外。“更无僧影”一句写诗人的文思敏捷,能将僧影写得“无影”,可见其文思之敏捷,笔力之雄健。“转首是谁南与北?”这句诗表面上看似问谁,实际是诗人在感叹人生漂泊不定,不知所往。诗人在感叹的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无奈,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庭前桧柏亦生风”,以桧柏生风比喻诗人的诗文气势磅礴、风格刚劲。
这首诗语言平易浅显,却意蕴丰富,含蓄隽永。诗中虽只写了一个“夜”字,却涵盖了诗人在山寺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表达了诗人对佛理的领悟和对友情的珍视。
【答案】
觉华山下古禅宫,鼎足蒲团午夜同。但有鸡声替钟鼓,更无僧影到帘栊。真情迥出忘情外,多语
都归妙语中。转首是谁南与北,庭前桧柏亦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