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橐中朝贵,餐毡异域留。
人皆敬先德,我已识君侯。
气节传三世,才猷著两州。
承家五男子,身后更何求。

《张澧州挽诗》是宋代诗人项安世的作品,其中“持橐中朝贵,餐毡异域留。人皆敬先德,我已识君侯”这几句,表达了对逝者生前地位的尊重以及对逝者品德的赞赏。下面将逐句解读这首诗:

  1. 诗句解析
  • 持橐中朝贵:指的是张澧州在朝廷中的地位尊贵,拿着公文袋,意味着其身份高贵,有官职在身。
  • 餐毡异域留:形容张澧州虽然身处异乡,但依然保持了高尚的品德和行为。
  • 人皆敬先德:表示所有人都很尊敬张澧州的高尚品德,这是对他人格魅力的一种肯定。
  • 我已识君侯:表明作者已经认识并理解了张澧州的品质和为人。
  1. 译文展示
  • 拿着公文袋的中朝贵族,
  • 在异地留下崇高的名声。
  • 人们都敬佩他的前人德行,
  • 我早已认识你这样的君子。
  • 你的气节传承了三代,
  • 才能与功绩照耀了两个州。
  • 家族中有五位男子,
  • 身后还有什么可贪求呢?
  1. 关键词注释
  • 持橐:古代官吏出行时携带的文件包。
  • 中朝贵:指朝廷中的显要人物,享有尊贵的地位。
  • 餐毡:比喻在异乡生活,没有固定的住所。
  • 人皆敬:每个人都尊敬。
  • 先德:指前人的美德或德行。
  • 识君侯:认识并敬重像张澧州这样的人。
  1. 赏析阐述
  • 这首诗通过对张澧州生前地位、德行和影响力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 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深敬意和怀念。
  • 诗中还蕴含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深层思考,即一个人的品质远比其社会地位更为重要。
  • 通过对张澧州一生的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道德品质的重视,以及文人对于这种精神追求的推崇。
  1. 文化背景
  • 宋代时期,文人雅士对于道德修养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认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品行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 张澧州作为历史上的人物,其生平事迹和品德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对象,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