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依岳麓听鸣泉,亦泛朱陵石鼓船。
所欠平生惟白鹿,暮年来此岂非天。

注释:

游白鹿洞书院:游历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下,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升元年间(937年—948年)。

曾依岳麓听鸣泉:曾经站在岳麓山聆听着泉水的声音。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西面,因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曾任长沙县令,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此地建有岳麓书院。

亦泛朱陵石鼓船:也泛舟于朱陵山的石鼓船上。石鼓,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所欠平生惟白鹿:我所缺少的只有白鹿啊。

暮年来此岂非天:在暮年来到这里难道不是天意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历白鹿洞书院时的感慨之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曾依岳麓听鸣泉”,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站在岳麓山聆听着泉水的声音,那是多么美妙的体验啊!这里的“鸣泉”指的是泉水的潺潺声,给人一种宁静、清新的感觉。

二句“亦泛朱陵石鼓船”,接着诗人又提到了自己曾在朱陵山上的石鼓船上泛舟,那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令人回味无穷。这里的“石鼓船”是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它承载着人们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第三句“所欠平生惟白鹿”,诗人感叹自己所缺少的只是一只白鹿。这里的“白鹿”象征着纯洁、高雅的品质,也是诗人内心追求的东西。他认为只有在白鹿陪伴下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这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尾句“暮年来此岂非天”,诗人最后发出了感慨:在这个暮年来到白鹿洞书院难道不是天意吗?这里的“天意”是指命运的安排,意味着诗人认为自己的人生轨迹已经与这个地方紧密相连,这是他命中注定的事情。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接受的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