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寺无俗气,胜游方此回。
水清巴字近,僧慧锦屏来。
秋阁山要起,溪门竹引开。
尘踪不须扫,留恨寄苍苔。
【注释】
灵溪寺:在今四川彭山县。
胜游方此回:这里指此地风景优美,令人心旷神怡。
水清巴字近:巴蜀的古文字就象是写在水中的字。
秋阁山要起:秋阁山上的树木将要枯萎了。
竹引开:竹丛中有一条小路通向溪门。
尘踪不须扫:尘世的踪迹不要清扫。
留恨寄苍苔:把心中的痛苦和遗憾寄予青苔之中。
【赏析】
这首诗描写诗人游览灵溪寺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首联“野寺无俗气,胜游方此回”,以平淡的语言勾勒出了灵溪寺的古朴风貌。野寺无俗气,意味着灵溪寺远离城市喧嚣,保持了自然朴素的风貌;胜游方此回,则表明诗人对这次游览感到非常满意,并认为此地风景优美,令人心旷神怡。
第二联“水清巴字近,僧慧锦屏来”,进一步描绘了灵溪寺的自然景观和僧侣的生活状态。水清巴字近,形象地表现了溪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巴蜀古文字的景象;僧慧锦屏来,则展现了僧侣们穿着华丽的锦袍,如同屏风一般美丽动人。
第三联“秋阁山要起,溪门竹引开”,进一步展现了灵溪寺周围的景色。秋阁山要起,意味着秋日的阳光照射在山巅,使得山峦显得更加壮丽;溪门竹引开,则表现了溪边竹林茂密、翠绿欲滴,仿佛在引导人们走向远方。
第四联“尘踪不须扫,留恨寄苍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尘踪不须扫,意味着诗人已经将世间的纷扰洗净,只留下心灵的宁静;留恨寄苍苔,则表现了诗人将心中的感慨和遗憾寄托于青苔之中。
整首诗通过对灵溪寺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