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石非梓石,厥初置者谁。
埋没不知岁,复有贤者知。
王分逼汉邕,郑篆源秦斯。
今人竟未及,墨本收清奇。
文字相称古,铭记兼以诗。
铁画隐石骨,郁屈蟠蛟螭。
李丞嗜奇古,见石喜且悲。
眈眈建华屋,落落刊丰碑。
尔来三十年,堂在石已移。
幸未仆作桥,上有车马驰。
缺折从瓦砾,叠为垣墙基。
一见丛筱间,若与平生期。
清泉去尘垢,始露金玉姿。
殷勤还兹堂,如母逢厥儿。
对以古书卷,环以秋竹枝。
胜舍结高义,出处相与随。
夷齐秉达节,颠沛不少亏。
岂事燕处玩,可为终身规。
嗟嗟石何有,三赏百见欺。
好恶凡在人,显晦若有时。
官满当舍去,弃置无复疑。
聊书告神物,为我当护持。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李东阳所作的。他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南京礼部左侍郎等职,为人正直、学识渊博,为官清廉,有“三朝宰相”之称。
下面是逐句的译文:
双石非梓石,厥初置者谁。
埋没不知岁,复有贤者知。
王分逼汉邕,郑篆源秦斯。
今人竟未及,墨本收清奇。
文字相称古,铭记兼以诗。
铁画隐石骨,郁屈蟠蛟螭。
李丞嗜奇古,见石喜且悲。
眈眈建华屋,落落刊丰碑。
尔来三十年,堂在石已移。
幸未仆作桥,上有车马驰。
缺折从瓦砾,叠为垣墙基。
一见丛筱间,若与平生期。
清泉去尘垢,始露金玉姿。
殷勤还兹堂,如母逢厥儿。
对以古书卷,环以秋竹枝。
胜舍结高义,出处相与随。
夷齐秉达节,颠沛不少亏。
岂事燕处玩,可为终身规。
嗟嗟石何有,三赏百见欺。
好恶凡在人,显晦若有时。
官满当舍去,弃置无复疑。
聊书告神物,为我当护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石之作。作者通过咏叹一块普通的石头,抒发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情操。
诗的开头两句是对这块石头的赞美:“双石非梓石,厥初置者谁?”这两块石头不是真正的梓木制成的,是谁当初把它们放在这里的呢?这里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后面的议论。
中间四句是对这块石头的历史变迁的记述:“埋没不知岁,复有贤者知。”这块石头被埋没了很久,后来又有贤者发现了它的价值。这两句通过对时间的流逝和贤者的发现,表达了对这块石头的感慨。
后面八句则进一步描述了这块石头的特点和价值:“王分逼汉邕,郑篆源秦斯。”这块石头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它的创作风格受到汉代著名书法家汉明帝(即东汉和帝)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秦代篆刻家的影响。这些历史背景为这块石头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接下来六句则是对这块石头的赞美之辞:“今人竟未及,墨本收清奇。”现在的人们还没有能够理解它的价值,只有用墨拓印下来的本子才是真正地收藏了它的精华。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这块石头的珍视之情,也体现了他对后人的认识水平的担忧。
然后五句则是对这块石头的赞美之辞:“文字相称古,铭记兼以诗。”这块石头的文字与古代的经典相称,它的铭文也与诗歌相配。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这块石头的审美评价,也体现了他对古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重视。
接下来的八句则是对这块石头的象征意义的阐述:“铁画隐石骨,郁屈蟠蛟螭。”这块石头的线条如同铁画一般,深深地嵌入了石头的骨骼之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同时,它也象征着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和力量。
最后四句则是对这块石头的人格象征的阐述:“李丞嗜奇古,见石喜且悲。”李丞这个人喜欢奇特古雅的东西,见到这块石头时既感到高兴又感到悲伤。这里既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变化,也体现了这块石头给人带来的深刻印象。
最后的四句则是对这块石头的象征意义的总结:“眈眈建华屋,落落刊丰碑。”这块石头如同一座华丽的宫殿矗立在那里,它的铭文如同一篇篇丰碑一样镌刻在人们的心中。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这块石头的象征意义的总结,也体现了他对这块石头所代表的价值的肯定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