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南头接建平,丫头儿子便勤耕。
疏麻大豆已前辈,荞麦晚菘初后生。
席卷千山为一囿,天怜春种赐秋成。
不如老圃今真个,樊子何曾透圣扃。
【诗句注释】
入建平界二首:指《题溧水驿》诗中“山色有无中”的两句,即“溧水南头接建平,丫头儿子便勤耕”。
溧水南头接建平:溧水县(今属江苏)南边紧靠建阳县(今属安徽)。
丫头儿子:指妻子儿女。
疏麻大豆:指大麻与大豆等农作物。疏麻,即大麻,古代一种纤维植物。
荞麦晚菘:指荞麦和晚秋收获的蔬菜。
席卷千山为一囿:意思是说,将千山百岭席卷成一片田地。囿,本意是养禽兽的园子,这里指围起的田野。
天怜春种赐秋成:意思是说,上天怜爱春天的播种,到秋天就收获了。
不如老圃今真个:意思是说,不如现在这个老园丁真正懂得耕种的道理。
樊子何曾透圣扃:樊子,即樊哙。他曾经做过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这句意思是说,像樊哙这样的功臣,也未曾能够完全领悟到帝王的深奥心思。
【译文】
溧水往南头就是建阳,老婆孩子忙着耕作,
大麻和大豆已经在前面种植,荞麦和晚秋收割的蔬菜正在生长。
把千山万岭卷成一片田地,得到上天的青睐让庄稼丰收;
比起那老园丁来说,樊哙又怎会理解帝王的心思呢!
【赏析】
这两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时作者任江州司马。诗人在旅途上作此诗抒怀,表达了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抒发了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愿望。
第一首写诗人来到建阳县后,发现家乡的景物依然如故。“丫头儿子便勤耕”,说明妻子儿女都在辛勤地劳作。“疏麻大豆已前辈,荞麦晚菘初后生”,描写了当地的农作物有大豆、大麻、早春的蔬菜以及晚秋收获的荞麦,这些农作物都是前人种植的。这两句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写出了农田的丰收景象。“席卷千山为一囿”,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壮阔的图景,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天怜春种赐秋成”,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以“不如老圃今真个”结尾,点明了诗人想要归隐田园的决心。而樊哙作为汉高祖的开国功臣,也曾被封为舞阳侯,但他却未能做到像诗人这样了解帝王心思,更未能真正领悟到农耕之道。这首诗通过对比来表达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