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我南溪北,千岩万壑亭。
妒渠紫阳叟,诧杀一峰青。

【赏析】

朱元晦是宋宁宗时的宰相,名熹。他为政期间,推行新法,颇多创举,对当时政治经济的改革有一定影响。《武夷精舍》十二诗是他在建阳武夷精舍所作。朱熹精于理学,提倡“格物致知”,其门人弟子亦多为理学名家,如陆九渊、王阳明等。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朱元晦的门人之一。

首句“忆我南溪北”中的“忆我”即“念我”,“忆”即怀念之意。诗人回忆往昔在南溪北边(今福建建瓯一带)与朋友们一起游览名胜古迹时的美好情景。次句“千岩万壑亭”写山景之美。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说:南溪北边千岩万壑之中,有一个名叫亭的小亭子。

三、四两句“妒渠紫阳叟,诧杀一峰青”。此句中,“妒”、“诧”都是恨的意思。紫阳,是指紫阳先生,朱熹的别号;“妒”和“诧”均含有嫉妒之嫌。“渠”,代指朱熹。“紫阳叟”是诗人对朱熹的亲切称呼。“诧杀”,形容惊叹之极。“一峰青”,即一山峰色青翠。“怪哉,紫阳先生,竟敢如此妒嫉!”诗人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了对朱熹的不满情绪。

朱熹在《游武夷精舍记》中写道:“余尝闻诸父老云:‘自紫阳先生来游,而武夷之胜始大著。’”朱熹曾以紫阳先生自居,故称紫阳叟。朱熹对武夷的山水非常欣赏。朱熹认为武夷山的岩峦叠嶂、溪水潺潺,都充满了生机。朱熹游武夷时,曾作《观瀑》、《泛舟》和《夜坐》等诗。这些诗都描写了武夷山的美景。然而,朱熹在《武夷精舍记》中却写道:“夫武夷之奇秀甲天下者,盖有数限焉。”“盖有数限”意谓武夷的奇丽秀美,是有限度的。可见,朱熹对武夷山的美景并非一味地赞赏,而是有所保留的。

朱熹曾在《题武夷精舍》一诗中这样写道:“问君何事最关心,唯有山光似我心。”(《武夷精舍》其一)朱熹认为,只有山的光华才能与自己的心灵相通相合。因此,朱熹对武夷山的美景是有所保留的。

朱熹虽然也赞美武夷山的美景,但他并不是一味地赞赏。他既看到了武夷山的自然之美,又看到了其局限性。因此,他在《武夷精舍十二咏》中,并没有将武夷山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相反,他对武夷山的美景采取了一种辩证的态度,既有赞美,也有批评。这就是朱熹对待自然的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