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尽空房忽画栏,竹光和月入亭寒。
壁间题字知谁句,醉把残灯子细看。

【解析】

这是一首题咏寺院后竹林中的竹亭的诗。首句写竹亭的地理位置,第二句描写竹光和月光照射在竹亭上的景色,第三句点明题字人,第四句描写诗人醉后欣赏题字的情景。全诗语言清丽,意境幽雅,是一首小品式的绝句。

“行尽空房忽画栏”,空房指寺庙的空屋,这里借以形容自己身处的荒凉冷落之境。“行尽”二字,道出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忽画栏”,则又为这空寂的环境增添了几分生机。

“竹光和月入亭寒”,此句描绘了一幅竹影与月光交相辉映,竹光映照着竹亭的幽冷景象。“和”字写出了月光与竹光互相辉映之美。“入亭寒”,既写出了月光与竹光互相辉映,又写出了竹亭的清冷之感。

“壁间题字知谁句”,此句写出了诗人独自欣赏题字之景。“题字”二字,既写出了诗人对题字者的好奇,又表现出诗人对题字者身份的猜测。“知谁句”,既写出了诗人对题字者身份的猜测,又表现了诗人对题字者的敬仰之情。

“醉把残灯子细看”,此句写出了诗人在欣赏完题字之后,醉意朦胧之中,细细欣赏着那残灯下的题字。“醉把”二字,既写出了诗人酒醉的状态,又表现了他的专注之情。“子细看”,既写出了诗人对残灯下题字的细致观赏,又表现了他对此情、此境的喜爱之情。

【答案】

又题寺后竹亭

①行尽空房忽画栏:行至尽头的空荡荡的屋子忽然有了画阑。②竹光和月入亭寒:竹光和着月光映照在竹亭上,显得格外清冷。③壁间题字知谁句:壁上有题字,不知是谁写的?④醉把残灯子细看:我喝得醉醺醺地拿着蜡烛细细地观看墙上的题字。

赏析:

这首诗题为“又题寺后竹亭”,从题目看,应该是在寺后的竹亭题过诗之后,再次来题诗。而诗中却称它为“又题”,可见,作者并非第一次来到寺后的竹林,而只是第二次来此。前一次的题咏可能早已被后人遗忘,所以这次题诗时特意注明:“又题”。

首联两句一气而下,写得很自然。首句写寺后的空房子,次句写竹亭。因为空房子,所以忽然有了画栏;因为有了画栏,竹亭显得更加清冷。一个“忽”字,写出了空房子给人的感觉,也突出了竹亭的特点。

颔联紧承上一句而来。“竹光和月入亭寒”一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竹光和月,都是自然界的景象;它们进入竹亭,便使竹亭显得更加清冷。这一景象的出现,似乎是因为竹光和月都映照在了竹亭上的缘故。然而,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当它们进入竹亭时,竟给竹亭增添了一份寒气,使得竹亭变得如此清冷。

颈联进一步写竹亭的清冷之感。“壁间题字知谁句”,写诗人对壁上题字者的好奇。他想知道是谁写下了这些诗句,又表现了他对题字者的敬仰之情。“醉把残灯子细看”,写诗人在欣赏完壁间题字之后,醉意朦胧之中,细细欣赏着那残灯下的题字。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对题字者的敬仰之情,又表现了他对此情、此境的喜爱之情。

尾联用一个问句收束全诗。“谁句?”既写出了诗人对题字者的好奇,又表现了他的疑问;“醉看”?既写出了诗人对残灯下题字的专注之情,又表现了他对此情、此境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写得很含蓄,没有直接描写诗人的情感。通过描绘竹光、月光、残灯等物象,以及题字人、欣赏者、环境等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景物的感受,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