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闻高柳噪新蝉,厌暑情怀顿豁然。
庭槛夜凉风撼竹,池塘香散水摇莲。
鲈鱼鲙忆奔江浦,焦尾琴思换蜀弦。
莫遣金樽空对月,满斟高唱混流年。
【解析】
此词为作者闲居时所作,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旷达胸怀。上阕写景抒情。首句“忽闻高柳噪新蝉”一句,既写出了时间是秋天,又写出了声音的美妙动听。“高柳”,即高大茂密的柳树,也指柳枝。“噪”指鸟鸣,蝉鸣。“厌暑情怀顿豁然”,这一句表明了作者在听到蝉声之后的心情变化,由闷热难耐而转为心情舒畅,豁然开朗。“庭槛夜凉风撼竹,池塘香散水摇莲”,两句中,“撼”、“散”都是动词,用笔简洁,但传神之笔尽在其中。
下阕则写对往事的回忆及对未来的憧憬。“鲈鱼鲙忆奔江浦,焦尾琴思换蜀弦”,两句中,“鲈鱼鲙忆奔江浦”回忆过去与友人一起品尝鲈鱼脍的情景;“焦尾琴思换蜀弦”则是表达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莫遣金樽空对月,满斟高唱混流年”,两句中,“莫遣”、“空对”都含有一种无奈的情绪,“满斟高唱混流年”,则是表达了自己希望借酒消愁,忘却一切杂念,与友共饮,畅谈人生的理想境界。
【答案】
译文:
忽然听到高高的柳树上传来新蝉的鸣叫声,烦闷的心情顿时变得爽快起来。
夜晚庭院里的栏杆边传来阵阵凉风,吹动着竹子发出沙沙声响;池塘里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水面上荡漾着荷叶和莲花。
想到当年曾到江南品尝过新鲜的鲈鱼脍,想到那时弹奏的焦尾琴,现在却换成了四川的丝弦,不由得怀念起过去的岁月。
不要让酒杯空对着明月,让我们尽情地喝个酩酊大醉,将欢乐融入流水之中。
赏析:
这首词作于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此时苏轼已四十七岁。他任徐州知州兼京东东路安抚使。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加上官场的勾心斗角,使他深感厌倦。他渴望远离尘嚣,寄情山水。因此这首词就表现出了他这种闲适的情趣。
全词以“秋日闲居”为题,写的是在深秋时节,词人闲居在徐州时的所见所感。开头二句,“忽闻高柳噪新蝉,厌暑情怀顿豁然。”词人听到窗外树叶飒飒作响,知道是秋风吹过。这时,他正嫌炎热难耐,听到这声音后,心里顿觉清爽了许多。“厌暑情怀顿豁然”一句,不仅写出了时间是秋天,而且写出了声音的美妙动听。“厌暑”二字点出词人此时的心情,“豁然”二字则描绘出了词人内心的轻松愉悦。
接下来三句“庭槛夜凉风撼竹,池塘香散水摇莲”,描写的是词人听到蝉声之后的心境变化。“庭槛夜凉风撼竹”,这句中的“撼竹”一词用得很贴切,把风声写得有如山崩地裂一般震撼人心。这一句既写出了时间是秋天,又写出了声音的美妙动听。“池塘香散水摇莲”这句,则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闲适之情。这里的“香散”“水摇”两个动词运用得非常恰当,把荷叶散发出来的清香和荷花随风摇曳的姿态写得惟妙惟肖。
最后三句“鲈鱼鲙忆奔江浦,焦尾琴思换蜀弦”。前一句是说想起当年曾在江南吃过鲜美可口的鲈鱼鲙;后一句是说想起曾经弹奏过的焦尾琴,如今已经换成了蜀地生产的弦子。这两句中,“鲈鱼鲙忆奔江浦”回忆过去与朋友一起品尝鲈鱼脍的情景;“焦尾琴思换蜀弦”则是表达对朋友深深的思念之情。“莫遣金樽空对月,满斟高唱混流年”,两句中,“莫遣”、“空对”都含有一种无奈的情绪;“满斟高唱混流年”则是表达了自己希望借酒消愁,忘却一切杂念,与友人共饮,畅谈人生的理想境界。
整首词从初听到蝉鸣开始,一直写到深夜饮酒作诗,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语言流畅自然,充分体现了作者豪迈、乐观、旷达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