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遗踪宛可寻,尚须宾从一来临。
三峰嵂崒浑依旧,双阙岧峣复见今。
麻麦向来迷绿野,簪缨久矣负儒林。
使君不惜褰帷问,慰我邦人望望心。
【解析】
此为登临怀古之作,前六句写“曾”,后两句写“请”。
曾:曾经,过去。
既成邀宾从同登议辟双门以复旧观:楼既建成,我邀请宾客一同登上谯楼,商讨如何恢复旧观。辟,通“辟”,开、建。
楼下遗踪宛可寻,尚须宾从一来临:楼下的遗迹仍然可以寻找到,但还需要宾客们来共同来到谯楼上。宛,似乎、好像。
三峰嵂崒浑依旧,双阙岧峣复见今:三座山峰依然巍峨屹立,高耸入云;双阙台依然高耸入云,与现在的建筑相映成趣。嵂崒,高峻貌。岧峣,高大貌。
麻麦向来迷绿野,簪缨久矣负儒林:田野里的麻麦田向来是一片绿色,士大夫们的冠带久已使学术荒废了,儒林,指学术界。
使君(郡太守)不惜褰帷问,慰我邦人望望心:郡太守您不吝惜卷起帷幕询问我,安慰我百姓们渴望的心情。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怀古的七律。诗人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尝读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自思平生于名山大川,多所赋咏,其极丽巧者固不能过,至于萧疏奇峭,非其所长,至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类,皆动听之语耳。”可见诗人虽擅长五言诗,但在七言律诗方面却是力有未逮,故作此诗。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写诗人已经登临谯楼,并且邀请宾客前来。颔联写诗人登上谯楼所见之景。诗人由登楼眺望,想到了三国时曹操筑台,并在此宴请刘备的故事,于是发出感慨:昔日曹操筑台,招揽天下英才,而今我已登临此楼,却无一人与我同往。这一句写出诗人的孤独和落寞,也表达了他对当时人才凋零的感叹。颈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象:三座山峰依然巍峨屹立,双阙台依然高耸入云。诗人用“嵂崒”来形容三峰的高大,用“岧峣”来形容双阙台的高耸入云。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麻麦田间的庄稼早已被人们踩实,而学士们都把精力用在了文坛,使学术荒废了。尾联中的“麻麦”“簪缨”都是比喻的意思,分别指的是农田和读书人。诗人通过写麻麦田间的庄稼早已被人们踩实,学士们都把精力用在了文坛,使学术荒废了,表达出他对于学术荒废的忧虑以及对人才流失的无奈。
这首诗是诗人登高望远时的感怀之作。诗人在登高之时,看到了壮丽的景色,又想到了曹操宴请英才的历史故事,不禁发出了对人才流失的感叹。同时,诗人又通过写农田和文坛的现状,表达了对学术荒废的忧虑。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回顾,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都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