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琳,原名陈嶰,唐代诗人
陈嶰是唐代诗人,字叔琳,号乐天。他是江西吉水人,后迁居广陵(今扬州市)。陈嶰的生平和作品在历史上有着一定的记载和影响,尤其是在《全唐诗》中收录了他的1首诗作——《寻易尊师不遇》。这首诗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情感表达。
从籍贯上来看,陈嶰原籍江西吉水,后因生活原因迁移至广陵,即今天的扬州。这样的经历可能为他后来的作品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地方色彩和文化背景。其次,陈嶰在政治生涯上也颇为波折,他曾在唐玄宗、代宗、德宗、顺宗时期担任过官职,但多次因为性格豁达、不屈不挠而遭到贬谪。最终,他选择了退居故里,这一经历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他的《寻易尊师不遇》一诗中所描绘的隐逸生活和对友人深切的感情。
陈嶰作为唐代的诗人,其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还包括了词赋等方面的才华。据《登科记考》卷二七记载,他生卒年、世次不详,但有明确的事迹记录。此外,他还曾与郭铨合作,并在徐州期间因不满郭铨之婿而选择携家隐退。这些信息不仅为我们了解陈嶰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持,也展示了他在文学领域之外的其他才能。
对于后世读者而言,陈嶰的诗作不仅是了解唐代文学的一个窗口,也是理解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角度。尤其是他的《寻易尊师不遇》一诗,不仅体现了他对朋友的深厚感情,还展现了他对人生境遇的独特见解和态度。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情感世界。
陈嶰作为唐代诗人,其作品和生平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和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通过他的诗作,不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也能从中领悟到人性的光辉与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