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千仞馀,中有一道士。
彼亦何人斯,景纯慕若此。
吾乡汝南英,大涤隐君子。
好客仍收书,东老未足拟。
竹宫需贤才,师命促共理。
无心云出岫,有类月印水。
乐与物为春,自然人鉴止。
二千年再来,雅号乃默契。
挈世返真淳,为教立仪轨。
潜增翠蛟润,益壮天柱势。
近闻筑玄都,崇岗枕龙耳。
充庭兰玉茂,五云楼阁起。
笙鹤时往来,尘寰一俯视。
纷争梦未醒,王侯到蝼蚁。
君壮我垂老,别日嗟激矢。
相逢且尽欢,升仙不如醉。

【注释】

清溪千仞馀,中有一道士:在高高的山崖上有一座清幽的道观。

彼亦何人斯:这究竟是谁啊!

景纯慕若此:仰慕他如此。景纯,指晋代文学家陶渊明。

吾乡汝南英,大涤隐君子:我的家乡是汝南县,大涤就是大涤洞天,是道教的名胜之地。

好客仍收书,东老未足拟:我好客,仍然喜欢读书,你比不了我。东老,即东晋的谢安,他是著名的书法家。

竹宫需贤才,师命促共理:竹林深处需要有贤德的人来治理。

无心云出岫,有类月印水:像那无心云那样飘然而去,月亮印入水中,都是自然的现象。

乐与物为春,自然人鉴止:乐于把事物看成春天,这是自然的本性。

二千年再来,雅号乃默契:二千年后又来了,这就是默契。

挈世返真淳,为教立仪轨:携带着世人返还到真正的淳朴,是为教化而制定了准则。

潜增翠蛟润,益壮天柱势:潜藏着的龙形的翠蛟更加润泽了。

近闻筑玄都,崇岗枕龙耳:最近听说要修建玄都观,它的地基高高耸立在龙的耳朵上。

充庭兰玉茂,五云楼阁起:满院的兰花和玉石茂盛,五色的彩云缭绕而起的楼阁显得壮观。

笙鹤时往来,尘寰一俯视:笙声鹤鸣不时地来往,在尘世间俯瞰一切。

纷争梦未醒,王侯到蝼蚁:争权夺利的梦还没有醒来,那些达官显贵却如同蝼蚁一般。

君壮我垂老,别日嗟激矢:您这么年轻健壮,我年老体弱,分别的时候感叹自己已经老了。

相逢且尽欢,升仙不如醉:既然我们相逢就要尽情欢乐,还不如醉生梦死。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代至顺年间(1330-1333)诗人游历江南之时。当时正值元朝统治者大肆镇压起义军,社会动荡不安,诗人以超逸的笔调描绘了山水景物,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神仙生活的向往。

第一句“清溪千仞馀”,描写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诗人以千仞之高的山峰为背景,展现出一片宁静、清新的景色。这里,“清溪”既是自然界的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又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一画面,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世界。

第二句“中有一道士”,点出了人物的身份——一位修道者。这位道士居住在清溪边的高山上,过着隐逸的生活。在这里,“中有一道士”既是一个地点的描述,又是一种心境的体现,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第三句“彼亦何人斯”,进一步展开了对这位道士的描写。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询问那位神秘的道士是谁,似乎在试探对方的身份。这种设问的方式既增加了诗句的趣味性,又体现了诗人对道士身份的好奇和渴望了解。

第四句“景纯慕若此”,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道士的仰慕之情。景纯是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字,诗人将自己比作景纯,表达了对陶渊明那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生活态度的向往。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诗人自己的隐居愿望,希望通过与这位道士的交流,找到心灵的慰藉和解脱。

接下来的几句诗继续描述了诗人游览山水时的所见所感。第五句“吾乡汝南英”,诗人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家乡,这里的汝南县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山水风光。在这里居住,可以感受到一种亲切和温暖。

第六句“大涤隐君子”,则提到了大涤洞天这一道教名胜之地。这里是一个远离尘嚣、与世隔绝的地方,是诗人心中理想的隐居之所。大涤洞天不仅代表着道教文化的魅力,更象征着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第七句“好客仍收书”,反映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学问的追求。尽管身处山林之中,但诗人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依然保持着学者的谦逊和热情。这里的“收书”不仅仅是指收集书籍的行为,更寓意着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问的执着。

第八句“东老未足拟”,则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补充和深化。东老是诗人的朋友或同道中人,他们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进步。这里的“未足拟”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彼此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提升。通过这句诗,诗人表达了对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友谊的珍视。

第九句“竹宫需贤才”,进一步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在这片宁静的山林中,如果缺乏贤能之士的陪伴,那么这片山林也将失去它原有的魅力。因此,诗人希望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共同欣赏这片美景,实现心灵上的共鸣和交流。

第十句“师命促共理”,则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大家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么为何还要互相竞争呢?这里涉及到了人生哲理的问题,提醒人们要学会放下私心杂念,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通过这句诗,诗人引导人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人生选择。

第十一句“无心云出岫”,则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里的“无心”指的是不拘泥于世俗观念、不追逐名利的态度。而“云出岫”则形容了白云随风飘动的景象,寓意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人生状态。这样的境界不仅令人向往,更成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

第十二句“有类月印水”,进一步丰富了前一句的内涵。月亮印入水面的画面,给人一种静谧、美好的感觉。这里的“月”不仅是自然现象的象征,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寄托。通过这句诗,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第十三句“乐与物为春”,则再次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里,诗人与万物共享春天的美好时光。这里的“乐”指的是快乐、满足之意,而“物为春”则是指万物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通过这句诗,诗人传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第十四句“自然人鉴止”,则是对前两句的总结。这里的“鉴”指的是镜子,用来比喻人们的内心世界。诗人认为,只有保持一颗纯净的心才能看清世界的真相。而“止”则表示止步、停止的意思,意味着人们应该学会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定位。通过这句诗,诗人呼吁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第十五句“二千年再来”,回顾了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流转。这里的“二千年”既是指从上古时代开始算起的时间跨度,又暗示了历史长河中的沧桑巨变。而“再来”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心。他相信历史会再次迎来繁荣与昌盛的时代,人们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第十六句“雅号乃默契”,则提出了一个关于理想社会的问题: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互理解和支持呢?这里的“雅号”指的是高雅的名称或称号,而“默契”则表示双方心意相通、无需言语即可理解对方的意图。通过这句诗,诗人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高度期待和向往。

第十七句“挈世返真淳”,则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升华。这里的“挈”指的是携带或引领之意,表示诗人希望能够带领世人回归到最纯真、最淳朴的状态。而“返真淳”则是指回到最初的自然、质朴的生活方式中去追求更高的境界。通过这句诗,诗人表达了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思考。

最后两句“为教立仪轨”和“潜增翠蛟润”,则转向了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这里的“为教”指的是教育的意义和目的;而“潜增翠蛟润”则形象地描绘了教育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这些诗句,诗人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期望,希望它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首诗通过对清溪美景的描绘、对道士形象的塑造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理想化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道德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和追求。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哲学意味和深刻的人生感悟,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