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阁参差耸茂林,危梯■径几重深。
周行岩麓四十里,下视井尘千万寻。
僧住不生云水兴,客游偷息利名心。
若教工部曾经此,应遍灵踪处处吟。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意思,理解其意思,把握情感;然后分析运用了哪些手法,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景抒情、叙事写人、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用典等)等等。最后分析概括出其意境和作用。答题时先答出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接着指出诗句用了什么手法,最后点明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作用。
“楼阁参差耸茂林,危梯■径几重深”,意思是说:楼阁参差错落,高耸在茂密的树林中,石阶险阻曲折,层层叠叠深入山中。
“周行岩麓四十里,下视井尘千万寻。”意思是说:环绕着山麓走四十里,向下望去,只见井底尘烟升腾而上千万寻。
“僧住不生云水兴,客游偷息利名心”,意思是说:僧人居住的地方不产生云水之思,游客游览的时候也暂且抛开名利之心。
“若教工部曾经此,应遍灵踪处处吟”,意思是说:如果让杜甫经过这里的话,那么他到处都能写出动人的诗篇呢。
【答案】
太蓬景福寺
楼阁参差耸茂林,危梯■径几重深。
周行岩麓四十里,下视井尘千万寻。
僧住不生云水兴,客游偷息利名心。
若教工部曾经此,应遍灵踪处处吟。
赏析:
首联写景。首句写景,描绘的是太蓬景福寺的楼阁参差的建筑群矗立于茂密的树林之中;第二句写景,描绘的是石阶盘折而上的山路,层叠而深长。这两句写景,既写出了景福寺的建筑之美,又写出了景福寺的幽深之境。
颔联写游。“下视井尘千万寻”一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不仅写出了景福寺的幽远之境,还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即对景福寺的赞美之情。因为诗人从井底看到的是尘烟升腾而上千万寻,所以诗人认为井底的灰尘比天上的云还要多,所以诗人感叹景福寺幽深之境。
颈联抒情。诗人由景福寺的幽深之境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表达了对名利的淡薄之意。“僧住不生云水兴”一句,诗人以僧人为喻,表明自己并不追求名利,也不羡慕云水的闲适生活,而是过着平淡的生活,不为名利所动。“客游偷息利名心”一句,诗人以游客的身份自比,表明自己并不为名利所动,而是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
尾联想象。诗人以杜甫为比喻,想象着杜甫经过这里一定会被景福寺的幽深之境所打动,从而会写下许多美妙的诗篇。“若教工部曾经此”一句,诗人用杜甫来比喻自己,表明自己的诗才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能够写出优美的诗篇。“应遍灵踪处处吟”一句,诗人以杜甫为比喻,表明自己在游览过程中也会为景福寺的美丽风景所吸引,从而会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