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承礼聘典文宗,秉笔秋闱合至公。
城郭纵游知有日,院门深锁寂无风。
抡才未拟升司马,发策方将问卧龙。
忽辱有诗相慰藉,一时裁答愧匆匆。
【注释】
恭承:恭敬地接受。礼聘典:指科举考试中的礼仪。文宗:指文章的典范。秉笔:执掌笔墨。秋闱:指秋天的乡试,即举人考试。司马:古代官名,此处借指考官。发策:发布试题。卧龙:指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代蜀汉的丞相。
【译文】
恭敬接受您对我的礼聘与文宗之典,我执掌笔墨参加秋闱之公。
纵有游历城郭的机会也知日不多,院门深锁寂静无声。
应试未拟升司马官职,发试题时正将问卧龙先生。
忽然接到诗作相慰,一时裁答愧惶匆匆无词。
【赏析】
这是一首应试之作,诗人在赴考之前,收到了房公子靖的慰问诗,于是和其诗以答谢,并抒发感慨。
首联“恭承礼聘典文宗,秉笔秋闱合至公。”两句写自己受到礼聘、受命主持秋闱的荣耀,以及自己持笔应考的公正无私。
颔联“城郭纵游知有日,院门深锁寂无风。”写自己的心境。虽然身在考场之中,却像闲庭信步一般,对外界的喧嚣毫无所感;而院门深锁,则表明了考场的严肃性,考生们不能自由出入,只能耐心等待发题。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考场的肃穆氛围,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平静和自信。
颈联“抡才未拟升司马,发策方将问卧龙。”则进一步描绘了考场上的情景。尽管作者心中有着雄心壮志,但面对试卷上的试题,他并没有急于下笔,而是先要询问对方是否为卧龙诸葛亮。这里既有对诸葛亮智慧的敬仰,也有对自己能力的质疑。然而,无论结果如何,他都将继续努力,不辱使命。
尾联“忽辱有诗相慰藉,一时裁答愧匆匆。”则是在收到房公子靖的慰问诗后,诗人深感欣慰,于是赶紧回赠一首诗作。然而,由于时间紧迫,诗人只能草率地写下几句诗词来表达感谢之情。尽管如此,他仍然感到非常荣幸能够得到房公子靖的关怀和鼓励。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赴考前的紧张心情和考场上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以及对他人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科举考试的重视程度和人们对功名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