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不自照,清光随雨休。
可堪幽魄死,还似去年秋。
有笛悲遥夜,无人在远楼。
共谁高枕卧,相与梦沧洲。

寅卯二年八月十五夜皆不见月

万里不自照,清光随雨休。

可堪幽魄死,还似去年秋。

有笛悲遥夜,无人在远楼。

共谁高枕卧,相与梦沧洲。

诗句释义

《寒食夜思》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作品,描绘了诗人在寒食节夜晚的所见所感。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以及对孤独的感慨。通过对比和借物抒情的手法,诗人传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译文

尽管月亮万里之遥却无法照亮自身(它被雨水遮蔽),但月光依旧美丽地洒落。令人悲哀的是那些已经逝去的灵魂,它们仿佛回到了去年那个秋天一样凄凉。那悠扬的笛声在寂静的夜晚回荡,让人倍感哀愁,没有谁能在这孤楼上陪伴我度过这漫漫长夜。只有我们相互依偎,共同梦想着遥远的故乡——沧海之滨。

注释

  • 寒食: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两天,人们禁火扫墓,只吃冷食。
  • 御柳:皇城中的柳树,常被视为皇权的象征。
  • 汉宫:唐朝皇帝居住的地方,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地位。
  • 传蜡烛:寒食节的一种习俗,点燃蜡烛以驱邪辟秽。
  • 五侯家:指皇宫中的贵族们,这里用来比喻权势的中心。
  • :季节变换的标志,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 笛悲:笛声哀婉,引发听者的悲伤情绪。
  • 沧洲:指宽阔的江海或湖边,常用来象征心灵的归宿和理想的寄托。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夜晚景象及自然现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对生命无常的哲思。首句“万里不自照”即点明了月光虽美却不为人所见的景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外界的隔绝。接着,“清光随雨休”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人通过“幽魄死”和“去年秋”这样的字眼,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哀怜和对时间流转的感慨。最后两句“有笛悲遥夜,无人在远楼”,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寂而又充满诗意的夜晚,笛声成为连接诗人与这个世界的唯一纽带。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洞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