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拱垂衣每面南,晓班庭下颂声三。
典仪预白排朝日,假令临时放六参。

【解析】

本诗题一作《赐宫人》,是唐宪宗元和七年(812)春,李吉甫奉诏入中书省,为翰林学士。当时他正任宰相,对翰林学士的选授非常严格,因此,这首诗就是他在翰林学士院任职期间所作。诗中的”假令”二字,意指倘若皇帝临时召见,则可免去参加朝会的礼仪。

“端拱垂衣”意为身居高位而无所作为,只须垂衣拱手而已;“南”指天子之位。诗人以身居高位而无所事事的君主自况。

“晓班庭下颂声三”意谓在朝廷上,那些阿谀奉承的官员们在晨会上齐声颂扬。这一句是写宫廷中的颂扬之态。

“典仪预白排朝日,假令临时放六参”句意:在朝廷上,那些善于逢迎的官员们正在排队等候皇帝传唤。倘若皇帝临时召见他们,就不必按六部官职品级依次参见了。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典仪预白”,典出《旧唐书·职官志三》:“太常、光政二寺,掌祭祀礼乐。每季有祭事,先奏请,谓之‘典仪’。”可见“典仪”原指掌管典礼仪式的官员,后来泛指一切负责典礼的官员,这里指的是那些趋炎附势之徒。“预白”即提前报告的意思。“排朝”,是古代臣子入朝拜见帝王时的礼节,此处指朝会时排列顺序。“六参”,即六部,指尚书、侍郎等六部的官员们。“假令临时放六参”,意谓如果皇帝临时传命,这些六部的官员们就无须按官阶品级依次参见了。

赏析:

首联:“端拱垂衣每面南,晓班庭下诵声三。”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之作,诗人借赞颂唐代的贤相张九龄来寄托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之情。“端拱垂衣”意谓身居高位而无所作为,只须垂衣拱手而已。诗人以此比自己,暗寓了“身在朝廷心在野”之意。颔联两句是说:清晨入朝拜谒皇帝时,那些趋炎附势的官员们在晨会上齐声颂扬。这一句是写宫廷中的颂扬之态。“典仪预白”典出《旧唐书·职官志三》:“太常、光政二寺,掌祭祀礼乐。每季有祭事,先奏请,谓之‘典仪’。”可见“典仪”原指掌管典章制度仪式的官员,后泛指一切负责典礼的官员,这里指的是那些趋炎附势之徒。“预白”,指提前报告或报告的内容。“排朝”为古代臣子入朝拜见帝王时的礼节,此处指朝会时排列顺序。“六参”即六部,指尚书、侍郎等六部的官员们。这句的意思是:在朝廷上,那些善于逢迎的官员们正在排队等候皇帝传唤。倘若皇帝临时召见他们,就不必按六部官职品级依次参见了。“假令临时放六参”,意谓倘若皇帝临时传命,那六部的官员们就用不着按官阶品级依次参见了。

第三联:“典仪预白排朝日,假令临时放六参。”

这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典仪预白”,典出《旧唐书·职官志三》:“太常、光政二寺,掌祭祀礼乐。每季有祭事,先奏请,谓之‘典仪’。”可见“典仪”原指掌管典礼仪式的官员,后来泛指一切负责典礼的官员,这里指的是那些趋炎附势之徒。“预白”,指提前报告或报告的内容。“排朝”,为古代臣子入朝拜谒帝王时的礼节,此处指朝会时排列顺序。“六参”即六部,指尚书、侍郎等六部的官员们。这句的意思是:在朝廷上,那些善于逢迎的官员们正在排队等候皇帝传唤。倘若皇帝临时召见他们,就不必按六部官职品级依次参见了。“假令临时放六参”,意谓假如皇帝临时传命,那六部的官员们就用不着按官阶品级依次参见了。“假令”二字,意指倘或,假设;如或,假如;若也。“临时”,“临”指临近的时间;“期”,“间”同义复词连用,犹言暂时,临时;“放”即放免,免于执行之意。

尾联:“典仪预白排朝日,假令临时放六参。”

诗人巧妙运用典故,将“典仪预白”、“排朝”、“六参”三个典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诗句显得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此诗虽无惊人之辞,但结构紧凑严谨。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读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前两句写朝中侍从向皇帝颂扬,后两句写侍从因得到皇帝召见而不须按品级参见的情景,构思新颖别致,颇具特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