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来寻野兴,淡月半松林。
一寺俨如昨,双溪清到今。
乱馀僧改貌,秋老客惊心。
自觉身如寄,山林滋味深。
【注释】
双溪寺:在福建建瓯县,为宋人林逋所筑。逋尝隐居于此,后人遂以之号为“双溪”。
重来寻野兴:意谓又来此地寻找游赏的兴致。
松林:指寺院周围的山林。
俨:整齐。
一寺俨如昨:意谓眼前的寺院好像昨天刚刚建成。
双溪清到今:意谓双溪之水至今仍然清澈。
乱馀僧改貌:意谓战乱之后僧人换了面目。
秋老客惊心:意谓秋天来临,使远在他乡的人感到惊异。
自觉身如寄:意谓自己如同寄居他乡一样。
山林滋味深:意谓山林生活的味道非常深刻。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重访双溪寺时所作。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及山林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全诗语言平实质朴,意境高远清逸。
首联两句写诗人重访双溪寺时的情怀。首句中的“寻”字表明诗人此次来访的目的并非游览,而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次句的“淡月”和“半松林”,营造出了一片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静谧安详的世界之中。颔联两句则是诗人对于所见所感的直接表达。这里的“俨如昨”、“清到今”等词汇,不仅描绘出双溪寺在历经战乱后的沧桑变化,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沉思。颈联两句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这里的“乱馀僧改貌”和“秋老客惊心”,分别暗示了战乱之后人们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随着季节更替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尾联两句则将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诗人用“自觉身如寄”来形容自己在异地他乡的生活状态,而“山林滋味深”则表达了他对山林生活那份深沉的眷恋和向往。整首诗歌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